此處已屬廢坑

= . = 此處已屬廢坑 = . =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剪報] 閱讀素養調查台灣排名22 低於國際平均值

閱讀素養調查台灣排名22 低於國際平均值
中央社╱中央社 2007-12-12 19:37
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712/20071212052122.html


(中央社記者羅廣仁、于靜芳台北十二日電)根據 2007年最新公佈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 (Progress in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台灣在四十五個國家地區中,整體排名第二十二,台灣學生每天課外閱讀的比率甚至排名最後,遠低於國際平均值。

為探討國內閱讀環境問題,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今天起至十四日,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舉辦三場「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台北場次邀請PIRLS台灣區計畫主持人柯華葳教授,針對此次台灣與香港調查結果提出報告與分析。

柯華葳指出,2006年PIRLS名列前五名是俄國、香港、加拿大、新加坡,其中俄國、香港和新加坡從2001年至2006年有大幅進步。

柯華葳表示,PIRLS評量閱讀素養包括四個能力,提取特定的觀點、推論、詮釋並整合訊息和觀點以及檢驗或評估文章的特性。簡單來說,前兩者稱「直接歷程」,直接由書面取得訊息;後兩者,稱「解釋歷程」,需要讀者在較不明顯的敘述中推理。

與香港比較,柯華葳說,一般而言,解釋歷程的層次較直接歷程高,所以通常學生評量成績中,直接歷程的能力會比解釋歷程好;但香港學生的分數,卻是解釋歷程大於直接歷程,且分數成長幅度大,值得台灣學習。

另外,柯華葳指出,台灣學生每天校外為興趣閱讀的比率甚至排名最後,探究原因,與台灣傳統升學率壓力有關,學生視閱讀為功課,學校缺少閱讀課的教學,使得學生失去閱讀熱情。

柯華葳建議教師,指派作業需要減少,因為作業多與成績並不會成正比的,反而是教師應該多閱讀學生的書,加強上課熱情與「說故事」技巧,才能吸引學生閱讀的注意。

柯華葳最後勉勵,閱讀是需要學習的,也需要大家的努力與推動。

搶救閱讀 求診世界
※記者 胡慕情/專題報導


台灣在2007年最新公佈的「國際素養閱讀調查」(PIRLS )中落居22名,學生每天課外閱讀的比例甚至排名最後。為檢視台灣閱讀政策的問題所在,天下雜誌基金會 昨天舉辦閱讀教育國際論壇,邀請芬蘭、香港與日本的學者一同分享閱讀推廣經驗。

根據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 )報導,PIRLS 名列前茅的分別是俄國、香港、加拿 大與新加坡。其中俄國與香港成長最多。除公佈成績排名,IEA 強調,家中成人若有閱讀習慣,且有相當數量的藏書,孩子自小接觸可養成閱讀習慣。

城鄉差距大 閱讀兩極化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說,PIRLS 評量閱讀素養包括四個能力:提 取特定的觀點、推論、詮釋並整合訊息和觀點,以及檢驗或評估文章的特性。前兩 者是直接歷程,可由書面獲得訊息;後兩者則是解釋歷程,讀者要在不明顯的敘述 之間推理。

因為台灣基礎教科書字數少、篇幅短,孩子無法在文章中獲得說明文體或故事體的材料,加上學校推動的閱讀多半都不是正式課程,無法穩固孩子的閱讀能力。

台灣參加2006年的 PIRLS測驗時,共有 150所學校、4,589 位學生受測,表現雖在國際平均值 500分以上,但在四級指標中, 7%的學生位於高標( 625分)、 3% 的學生未達低標( 400分),落差極大。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殷允芃憂心指出,這種現象反映城鄉差距:表現好的,多數是擁有資源者。

家長不讀書 習慣難培養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謝錫金表示,雖然香港的學校很重視閱讀課程,但都以非課程方式鼓勵,閱讀活動雖然多樣化,但高達85%的學校以教科書為主,比起其他國家以詩歌、戲劇、短篇或長篇故事當作教材,差別很大。

此外,香港的學前家庭閱讀活動指標也還有待改善。謝錫金指出,香港家中兒童藏書量不算太多,超過 1百本的只有 9%(國際為13%),但比起2001年的 3%已有 提升。可惜的是,家長的閱讀習慣不夠成熟,有一成半的家長每周閱讀不到一小時。

謝錫金透露,香港有些家長過於重視課外補習,是孩子閱讀時間減少的原因。對比 台灣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該到圖書館借書,應該專心準備考試的情況來看,兩地遭 遇同樣的困境。

閱讀力冠軍 芬蘭提供免費教育

然而,台灣與香港的問題,卻不存在於芬蘭。芬蘭近年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舉辦的「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PISA)中,脫穎而出,其中芬蘭學生的閱讀能 力更是勇奪第一。

前教育部部長曾志朗與前芬蘭教育部首席常務次長林納(Markku Linna)在論壇上 交流,曾志朗提問:「台灣與其他國家相較,也進入 M型社會,可以分享芬蘭是如何消除城鄉差距大的問題嗎?」林納表示,芬蘭學生閱讀表現突出的原因,無法單一解釋,「而是取決於許多相互關聯的因素,如教師訓練、教育結構、學生興趣、 政府部門的做法,以及我們的文化歷史背景」。

林納說,他最驕傲的是芬蘭學生閱讀表現相當一致,各地區的落差也很小。與其他國家比較,芬蘭學生學習的時間較短,教育平均年支出也接近平均值。「這表示我們的教育政策是一貫的,認為孩子的教育需要『公平』。」

芬蘭政府提供免費基礎教育,不論說何種語言、性別,基礎教育免費的政策40年始終如一,就連書籍材料也都完全免費。

嚴選師資 教師專業自主

林納表示,芬蘭教師至少必須取得碩士學位,教師甄試門檻相當嚴格,通常只有15% 的通過率,加上政府部門重視學校特殊孩子的學習,安排孩子可單獨接受教師指導 與諮詢的制度,家長可放心把孩子交到任何一所學校。「因為家長明白,不會有任何原因造成師資差異。」

因為教師門檻高,教師在芬蘭極受尊重,教師在學校有完全自主性,不受中央政府管轄,可決定教課內容、選用教科書。芬蘭社會同樣面臨少子化,但仍極力推動每個社區都必須有一所學校,解決城鄉差距的問題。

芬蘭圖書館主動出擊

林納說,核心的教材與教學方法都以學習為導向,教育當局負責制度與規範,讓老 師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更關鍵的是國家圖書館跟公立圖書館的密切合作。

目前在台灣,除了台北市立圖書館外,其他縣市的圖書館多半仍被動等著讀者上門。 芬蘭公共圖書館卻扮演主動走入各社區的角色。芬蘭共有 350縣市,卻有超過 9百 家的圖書館,還有 2百部如天下希望閱讀專車的「行動圖書館公車」。這些行動圖書館公車會開到沒有圖書館的社區,頻率極高,因為圖書取得容易,加上主動提供閱讀計畫、和教師商討如何推動閱讀、提供好書,使得芬蘭圖書借閱率很高,平均每人一年借20本書。

讓閱讀回歸初衷

柯華葳感嘆,台灣各地閱讀運動雖然蓬勃發展,但公立圖書館還要再努力。因為台灣學生每天「為興趣而閱讀」的比例仍相當低,除了政府與社會要努力,學校與家庭也要協助孩子養成獨立閱讀習慣,讓閱讀回歸「為興趣而讀」的本質。

南韓讀書教育開發院長南美英表示,不愛讀書、厭惡學習,都是因為孩子沒有培養出閱讀習慣,只要家長與教師能抓到訣竅,讓孩子對書產生興趣,根本不必操心孩子的學習。

南美英分析,不論父母職業、學歷與社經地位有多麼不同,喜歡讀書的孩子都有「 家中有很多書」的共通點。「喜歡讀書的孩子,都是家裡藏書很多,且有自己的書的孩子。」南美英表示,送書給孩子當禮物,是最好的開始。

南美英建議,家長可帶著孩子一同買書,讓孩子培養自己的品味與習慣,對閱讀會 有更好影響。買了書之後,則要開始經營父母與孩子共讀的時間,彼此討論時,孩 子可藉此理解大人的想法,也可發表修正自己的偏見,進一步促進孩子的理解能力。

日本晨讀推進協議會理事長大塚笑子強調,晨讀除了「大家一起來」之外,更需要 「每天不間斷」、「從自己喜歡的書開始最好」以及「讀就好了」,若能有效掌握這四大原則,家長行有餘力便添購書籍、學校與社區讀書館資源更加豐富,刺激孩 子的閱讀動機,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

【 2007/12/13 立報 】 @ http://lihpao.shu.edu.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