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正專欄─美俄開始「新冷戰」了嗎
* 2008-09-22
* 中國時報
* 【陸以正】
五周以前的八月十八日,本欄曾以〈俄國為何入侵喬治亞〉為題,分析普丁總理攻打這個位居外高加索地區小國所造成的複雜情勢。那場戰事名義上算是結束了,隨之而來的卻是美、俄間劍拔弩張的關係,看來一場有別於上世紀五十到九十年代的「新冷戰」,已經悄悄地來到廿一世紀多元的新世界了。
首先指出前蘇聯特務機構(KGB)出身、有幾十年對美鬥爭經驗的普丁,正帶領俄國恢復對美冷戰的人,是美國《戰略預測(Stratfor)》周刊的兩位專家Fred Burton和Scott Stewart。他們半年來不斷警告,新冷戰已經開始,而且比舊冷戰更不擇手段。尤其俄國副總理謝欽(Igor Sechin)取得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同意後,今年九月十日起,俄國戰略轟炸機進駐委京Caracas軍用機場,與古巴遙遙相對,就是為了要使美國睡不安枕。
此外,《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Friedman則在題為〈新世界秩序〉的專欄裏說:不論你管它叫新冷戰或新秩序,其起因源自兩項巨大的「不平衡現象(imbalance)」。第一項是美國的軟實力與硬實力過分強大,就軍事而言,各國聯手也打不過美國。更重要的是,美國經濟雖面臨巨大困難,其規模仍比排名二到四的日本、德國和中國三者的總和還大。
第二項不平衡,則已成為美國的包袱。布希下令進攻伊拉克時,從未想到這場戰爭會拖這麼久。六年多下來,美國已用盡可以調用的兵力。世界上任何角落如再發生問題,美國絕對無力應付;這也就是美國不能出兵援助喬治亞的現實。儘管白宮剛宣布明年二月可自伊拉克撤軍,卻必須在阿富汗增兵,應付巴基斯坦穆夏拉夫引退後的新局面。美國「力不從心」的現實,使布希不敢對伊朗動手,造成伊朗「最高領袖」卡梅尼教長(Ali Khamenei)和總統艾馬丹加(Mahmoud Ahmadinejad)敢不甩老美,寧願向俄國輸誠納款。這就是新冷戰造成的縱橫捭闔。
廿世紀九十年代,自從前蘇聯垮台後,俄國經濟凋零、物價飛漲、貪汙橫行,真可謂自顧不暇。今天可大不相同了,梅德維捷夫與普丁聯合執政,權力穩固,又值原油與糧價飛漲,莫斯科已可再次叱吒風雲,而華盛頓茫無感覺。布希總統或許天真地以為在西方協助下,俄國正慢步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終究會與西方世界融為一體呢。
但普丁可不這麼想。從俄國國家利益出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不斷爭取舊蘇聯成員國加入,已經破壞了柯林頓總統對葉爾欽(Boris Yeltsin)所做的「不會接受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口頭承諾。我查過大衛營會談的報導,柯林頓的確曾經如此答應過。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烏克蘭(Ukraine)的所謂「橘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
我記憶所及,當時台灣媒體極少報導。起因是二○○四年十一月廿一日的總統選舉,被公認為弊端叢生,導致烏克蘭人民在首都基輔(Kiev)街頭聚集抗爭,每人襟上別了一條橘色絲帶,先只靜坐抗議,後來變成全民罷工罷課。直到十二月廿六日重新投票,選出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為新總統,才結束這場不流血的革命。
如今尤申科領導的烏克蘭想加入北約,接下來如果與俄國同文同種的白俄羅斯(Belarus)也提出申請,將直接威脅到莫斯科政權的國家主義信念與安全感。是可忍,孰不可忍?俄國有一萬個理由,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如此步步進逼,確實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
美國把橘色革命看成一場自發自動的民主運動,但普丁認為它分明是中央情報局(CIA)幕後策動的拿手好戲,要在俄國後院搧風點火。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組織,更是「美帝」要使俄國一旦有事時腹背受敵的鐵證。即使今天沒有普丁這個人,換個隨便什麼人在莫斯科領導全局,也會和他的想法相同。
美、俄「新冷戰」的起源,今日看來是無解的難題。美國的錯誤是,雖然在中東陷入泥淖,卻不自量力繼續鼓勵喬治亞和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尤其烏克蘭地處俄國西南邊境,兩國間並無天然屏障可言。在這點上俄國絕無退讓餘地。從大戰略去看,俄國「新冷戰」雖以美國為對象,北至波羅的海三小國,西至「上合組織」的中亞成員,乃至白俄羅斯都將受到影響。俄國無須動武,它只要這些國家注意聆聽,不再盲目地跟著美國走,就達到目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