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多語國家,大到火車站招牌,小到食品包裝,處處可見德、法、義三種語言並列。
瑞士對普及英語欲迎還拒
2007/12/9
http://www.cna.com.tw/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特稿)面積不大的瑞士以多個語區並存聞名,其中並沒有一個英語區,不過,對有些人來說,無形的英語區不僅正在擴大,而且威脅到原有的語言平衡。月前,一項想要阻止這個趨勢的立法行動碰了壁,但「英語入侵」的爭議與憂慮並沒有止息的跡象。
瑞士有四種「國家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以及極少數人說的羅曼語。傳統上,各地小學裡除了教當地語外,以其餘國家語言之一(通常是德語和法語)作為第二語言來教學,但包括蘇黎世在內的數個德語邦近幾年來陸續把英語的順位從第三調到第二。蘇黎世目前是小學二年級就教英語,五年級才教法語,去年還有人民創制案要求把法語課程再延後,以免加重學生負擔,不過提案在公民投票沒有過關。
部分人士對英語優先不以為然
英語優先的教育使一些人士不以為然,擔心造成不同語區人民疏離,影響國家團結,因此推動法案要求禁止此一政策,規定學校內要以本地語以外的另一種國家語言為第二語言。
這項法案六月在下議院通過,但九月在上議院被否決。上議院的主要考量並非語言本身,而是認為這樣的全國性立法侵犯了各邦依憲法體制享有的教育政策自主權。
法案目前已退回下議院重審。瑞士兩院平等,法案必須兩院共同通過才能成為法律,若在兩院間往返三次還不能定案,就告失敗。
英語優於第二種國家語言,真的會危害到瑞士的多語共存嗎?在日內瓦大學語言經濟學家葛杭的眼裡,這並不是簡單的是非題。葛杭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英語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瑞士人是否已經不那麼願意關切其他的國家語言」。
曾擔任設在德國的「歐洲少數族群議題中心」副主任多年的葛杭說,他因工作緣故,多次造訪巴爾幹半島等衝突地區,更體會到瑞士在語言文化多樣性方面的經驗獨特。
獨特的文化語言多樣性
他說,瑞士向來具有和平寧靜、多語多文化團結共存的形象,這或多或少是一種人為建構起來的神話,「但重點是人們接受並喜歡這個神話」。這不是一個奇蹟,而是長久以來投入許多工夫的結果;這樣的瑞士經驗如果要維持,依然要繼續投入許多工夫,包括文化的、政治的、教育的。
這些工夫,包括使人們知道瑞士的歷史,了解不同語言的社區是如何結合起來的;同時,不同語區的人們要互相了解,「而為了增進彼此的了解,就至少要多學一種國家語言」。葛杭認為,能學英語當然很好,但並非人人都絕對必要,更重要的是每個瑞士人都至少學第二種國家語言。
出身德語區的蘇黎世師範學院英語研究與發展系教授史托茲同意,在英語風行的今日,瑞士有必要更加重視國家語言。但他強調,必須由每人自己決定投資在哪種語言上,「強迫學生把一種語言學到盡善盡美,只會毀了他們的動機」。
他認為,最好是把至少兩種國家語言學習到能夠討論專門主題的程度,如果人人如此,就可能以多語進行會議而不需翻譯。
依據最近一次的公元兩千年普查,瑞士居民中以德語為主要語言的占百分之六十三點七,法語占百分之二十點四,義語占百分之六點五,羅曼語僅占百分之零點五。
英語在教育圈益形重要
至於英語,有百分之一的人以它為主要語言,排名第八。然而,這是就第一語言而言,這項普查並沒有詢問第二、第三語言為何,若從人們對於在學校或工作場所經常講什麼語言的回答來看,英語的普遍性就凸顯出來。
義務教育階段,只有百分之六點一的人表示英語是他們在學校常說的語言(之一),但到了職業學校,已有百分之十六點五,一般大學有百分之四十一點五,在專業學院更達百分之四十五點二,僅落後法文零點一個百分點。
報告也指出,在工作場合,英語的普及相當明顯,德語區有百分之二十三點四的人表示常說英語,法語區有百分之十七點七,義語區有百分之十一,連高山偏遠的羅曼語區也有百分之八點七。而這還是七年前的數字,因此就不難想像,在瑞士各行各業遇到能講英語的人,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些數字也顯現出英語在各語區通行程度的排序。
同時,瑞士的大學愈來愈重視英語,以利國際交流。據新聞網站「瑞士資訊」最近報導,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有百分之六十的教師和百分之五十六的博士生是外國人,整個研究環境中都是只講英語。
英語在瑞士教育中的地位加重,葛杭認為,主因當然是英語在全球氣勢正盛,但這不代表瑞士學生學習其他語言的意願降低。
他說,三年前在法語區的日內瓦邦對十五歲學生所做的調查,詢問他們是否同意,只要學了英語,就沒有需要再學其他非母語了,結果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的學生表示不同意。至於在德語區,雖然不知是否也有類似的系統性調查,但從許多事實來看,情況應該相去不遠。
不可偏廢奠定母語基礎
據史托茲觀察,在德語區,法語課程並不熱門,倒是有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背景的移民第二、三代學生,法語尤其學得好並樂在其中。至於義語,則普遍在學校教育中被忽略,甚至不如西班牙語受歡迎。
雖然理想上語言多多益善,但實際上是否可行?史托茲說,在母語的口說和書寫都能掌握之後,再學習第二個語言,效果會較好。因為學生會學著運用策略和發現不同語言之間的相近性,並且提升對語言的意識。
他認為,以存在多種方言的瑞士德語區而言,學生最好先密集學習標準德語二到三年後,才學習英語。但他也提醒,就像其他科目一樣,語言的學習也因人而異,而且有時差異很大,有些學生會無法承受學習三種語言,在八、九年級(相當於國二、國三)時可以放棄一種。
移民使得瑞士更加多語。事實上,依據前述的公元兩千年官方普查,在德語、法語、義語之後,第四和第五名的主要語言分別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以及阿爾巴尼亞語,使用人口遠勝於排名第十的羅曼語。
葛杭說,移民的數量雖還不會直接影響瑞士的語言平衡,但他們也加入並分享了瑞士的多語文化;他們在蘇黎世學德語、在日內瓦學法語,而他們的第二代更學習兩種以上的瑞士國家語言;同時,瑞士學生也接觸到其他語言。他認為,學校應提供機會讓瑞士學生也學習更多外國語。
英語不代表全球化
葛杭提醒,英語並不代表全球化,多語才更符合全球化的精神。他說,不能把所有的目的都放在一起考量,英語在當今世界或許是科學研究的語言,但在商業領域並非如此,畢竟,做國際生意時,如果能懂對方的語言,一定比只懂英語更加有利。對於語言的態度,應是對外保持開放,但又不忘自己所屬的歷史。
史托茲則表示,「英語已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事實」。但在此情形下,他反而認為,對英語的狂熱會減緩下來。他說,當英語漸漸成為人人必備的基本語文能力,若學會更多語言,「更顯示你與眾不同」。9612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