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屬廢坑

= . = 此處已屬廢坑 = . =
顯示具有 Литератур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Литератур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下午「契訶夫,我願為你朗讀」朗讀會

「契訶夫,我願為你朗讀」──契訶夫150歲誕辰紀念活動暨櫻桃園文化創社作發表

作家 黃春明 等獻聲朗讀最令他難忘的契訶夫作品

節目表: http://vspress.pixnet.net/blog/post/11610958

活動日期: 2010 年 8 月 29 日星期日 14:00 朗讀會開始, 13:45入場 (免費自由入座)

活動地點: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中三館清酒工坊 2F 拱廳,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 1 號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蘇聯時期的作家兄弟 -- Стругацкие Аркадий / Борис -- 新聞事件相關搜尋記錄

我一點都不想理會這篇新聞的真偽, 管他是俄國人想炒新聞, 或是美國人的抄襲, 那都不重要, 這篇只是用來記錄我找到的資訊.

----

* 新聞中提到的蘇聯時期作家兄弟, 他們的俄文名 --

Стругацкие Аркадий Натанович 和 Борис Натанович

* 作家兄弟的官方網站 -- http://www.abstrugatskie.ru/

* 幻想實驗室 (Лаборатория Фантастики) 網站上關於這兩位的生平, 著作 -- http://fantlab.ru/autor52

* 新聞中提到的 Noon universe, 就不要去管他那個中文翻錯的問題了, 直接看英文, 俄文原名是 Мир полудня, 在幻想實驗室的介紹中, 這是一堆文章的系列名 -- http://fantlab.ru/work17792

* 提到阿凡達抄襲的相關新聞 --

** "Аватар" оказался в центре трех скандалов -- 阿凡達陷入三個醜聞中心, 發表時間是俄羅斯時間 16:55 15.01.2010

** Стругацкий считает, что «Аватар» украл идею его романа -- Strugatskiy 認為阿凡達偷竊他的小說想法, 這篇更早, 發表時間是
23:49 02.01.2010

所以擁護者可以這麼說: 人紅是非多, 片子賺錢就有人眼紅; 至於我, 想說:想看新聞的, 用 google 打阿凡達的俄文 Аватар, 就可以找到, 或是作家兄弟們的姓氏 Стругацкие 以及小說的名字 Мир полудня, 都可以看到不少相關或是不相關的消息. 至於懂俄文的, 想看小說, 就去幻想實驗室網站中找, 再不然 google 上也可以找到一堆有電子書的網站.

----

《阿凡達》被指抄襲俄著作
2010-01-15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1395546/1.html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3D賣座電影《阿凡達》被指抄襲俄羅斯的暢銷科幻小說。占士金馬倫執導的《阿凡達》,全球累積票房已超過十三億美元,但近日被指與俄羅斯暢銷科幻小說的人物及場景《月亮宇宙》(Noon Universe)相似。

《月亮宇宙》是俄羅斯十本暢銷系列科幻小說的場景,由兄弟作家阿爾卡季(Arkady Strugatsky)和鮑里斯(Boris Strugatsky)在六十年代蘇聯時期創作。

《阿凡達》電影裏的潘朵拉星球,也在那系列小說出現,而且兩者的故事都發生在二十二世紀。兩者的潘朵拉星球上的生物,名字都很相似,《阿凡達》的稱為Na'vi,小說的則稱為Nave。

那系列小說的其中一位作家阿爾卡季,已於一九九一年逝世,弟弟鮑里斯仍在生,現年七十六歲,上周接受訪問時說,沒有看過《阿凡達》,他似乎對有關抄襲的報道不感興趣。阿爾卡季和鮑里斯的小說銷售量達數以百萬計。很多讀者都認為,兩人的小說諷刺前蘇聯的共產政權。

有關抄襲的報道周一在俄羅斯主要報章《新報》刊登,由作家兼記者貝科夫撰寫,他說《阿凡達》和那系列小說有很多相似地方。他寫道︰「(阿凡達的)Na'vi令人清楚記起(小說的)Nave。」

另一份俄羅斯報章《共青團真理報》,更用全版報道這事,而且仔細比較兩者相似的地方。在俄羅斯的戲院,很多觀看《阿凡達》的觀眾在電影開始不久,就已經說《阿凡達》與那系列小說很相似。

不過,占士金馬倫堅稱是原創的,他早在一九九四年已寫作《阿凡達》的劇本,長達八十頁。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電影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今年 (2009) 4 月 1 日適逢果戈里 200 年冥誕, 從俄羅斯新聞網上特別設立的專題報導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其中一個活動就是隔日在俄羅斯上映的這部電影 --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這是一部與歷史, 與戰爭有關的電影, 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同時也是一部與親情, 愛情相關的影片, 電影的官方網站上在大大的標題下寫著 От любви до ненависти (從愛到恨), 不免讓人想到這當中將扯進的情感糾葛.

首演 Премьера
俄羅斯境內 В России: 02.04.2009
類型 Жанр: драма, войн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戲劇, 戰爭, 歷史)
導演 Режиссер: Владимир Бортко (Vladimir Bortko)
主演 В ролях:

* Богдан Ступка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 Игорь Петренко (Андрий – младший сын Тараса Бульбы) 布爾巴的小兒子 - Andriy
* Владимир Вдовиченков (Остап – старший сын Тараса Бульбы) 布爾巴的大兒子 - Ostap
* Магда Мельцаж (Панночка) - 女主角 Pannochka - 好美好有氣質喔
* 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н (Куренной) - Kurennoy,
* Юрий Беляев
* Михаил Боярский (Козак Мосий Шило) - Kozak Mosiy Shilo - 這個人也是歌星, 就是每次上週六之夜穿黑西裝, 戴黑帽子, 留個小鬍子的那位大叔, 那首讓我跳針唱了一個月 Спасибо, родная (謝謝你, 親愛的) 的主唱者
* Ада Роговцева, Борис Хмельницкий, Даниэль Ольбрыхский (Красневский)

影片內容
16 世紀中葉, Rech Pospolitaya 入侵俄羅斯的土地, 殖民並傳佈天主教的教義. 老哥薩克人布爾巴為了兩個兒子向波蘭城主報仇而加入民兵團. 小兒子名為 Andriy, 大兒子叫做 Ostap. 其中一個為了波蘭公主背叛祖國, 另一個被波蘭人俘虜並公開處決.

В кадре
Середина XVI века, Речь Посполитая захватывает русские земли, насаждая рабство и католицизм. Старый казак Бульба вступает в ряды народного ополчения, чтобы отомстить панам за двух сыновей — младшего Андрия и старшего Остапа. Один отрекся от родины ради польской принцессы, другой был схвачен поляками и публично казнен.

背景
這部電影與果戈里的小說同名. 影片的首演原本計畫在 2008 年的 11 月, 不過後來變更為 2009 年 4 月 2 日與 200 年俄羅斯古典文學名著連結在一起. 影片中的一位顧問是曾經在 "英雄本色 (Braveheart - 梅爾吉勃遜演的那部)" 中擔任劍術指導的劍術家 Nik Powell.

За кадром
Одноименная повесть Николая Гоголя. Премьера фильма планировалась на ноябрь 2008 года, но была перенесена на 2 апреля 2009 в связи с 200-летним юбилеем русского классика. Одним из консультантов картины был фехтовальщик Ник Пауэлл, работавший на "Храбром сердце".

Цитаты (這部份跳過, 這是導演的談話片段)
"Мы долго разговаривали с Богданом Ступкой о том, о сем. И вдруг как заору: "А Украина стоит того, чтобы отдать за нее жизнь?!" У Ступки пар пошел из глаз: "Да-а-а!"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все стало на свои места"

"Мы долго работали над сценой, когда Дрейден-Янкель кричит: "Схватить жида, поймать жида, потому что все, что есть худшего в мире, это..." В этом крике истомная горечь. Это как бы парафраз Шейлока — в ино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 разрезе" (Режиссер Владимир Бортко)
電影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預告片



影片資訊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2009) / Film.ru
http://www.film.ru/afisha/movie.asp?code=TARBULBA

電影官網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http://www.tarasbulbafilm.ru/

果戈里長篇小說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果戈里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 的長篇小說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完成於 1835 年. 這是一個系列中的其中一本, 系列名稱是 «Миргород» (米爾戈羅德, 對岸譯的), 共兩部, 每部各包括兩篇小說:
第一部 -
1. «Старосветские помещики» 舊世界的地主 - старо-свет-ский
2.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第二部 -
1. «Вий» - 之前曾經寫過, 很古老的版本, 新版已確定 10 月要上映
2. «Повесть о том, как поссорился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с Иваном Никифоровичем» - 我好像有看過這本書的中文名字, 但是一時找不到, 那就讓我來亂翻吧! 伊凡 伊凡諾維奇與伊凡 尼基弗洛維奇吵架的故事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是屬於歷史體裁的小說, 描述哥薩克英雄塔拉斯布爾巴率領哥薩克人擊敗殖民者建立哥薩克人的王國的故事. wikipedia 上俄文資料很豐富, 英文資料也不少, 就請有興趣的人自己移駕至 wikipedia 上看詳細的敘述.

這本小說一世紀來再版多次, 也改編成歌劇, 今年適逢果戈里 200 年紀念, 在 4 月 1 日果戈里冥誕的隔日, 電影也在俄羅斯上映.

小說原文

Гоголь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http://az.lib.ru/g/gogolx_n_w/text_0040.shtml

唯一僅有的中文本我只在對岸的豆瓣網上看到, 標示的是 "民國舊書", 出版年是民國 23 年, 所以實體書大概是很難看到了, 不過電子版的可以到對岸上找找, 數量頗多, 就自己慎選品質, 別看個小說還為自己的電腦引進病毒木馬了.

參考資料

*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 Википедия

* Миргород (сборник) - Википедия

* 《塔拉斯·布尔巴》 / 百度百科

* Taras Bulba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俄羅斯奇幻文學界的新銳作家 - Алексей Пехов

早上, 在灰鷹大人的一篇噗浪文中, 介紹了一位俄羅斯的奇幻文學作家 - Алексей Пехов (Alexey Pehov). 他的作品將在明年二月以英文版在美國上市. 書名是: Shadow Prowler.

既然出現了關鍵字, 沒道理不去注意, 也就班門弄斧了一番...

Pehov 的官方網站 上有詳細的介紹, 從 2002 年至今十幾本的著作, 網站上紀錄他的行程, 規劃, 一些專訪, 與讀者的見面會, 一些著作也有了電子書, 如果想和他近距離的接觸, 還有論壇和以電子郵件方式的聯繫.

俄文維基上還可以看到他的照片 -- 很合我的胃口, 生平 --

全名: Алексей Юрьевич Пехов

1978 年出生於莫斯科, 中學畢業後進入 Semashko 醫學院 (Институт имени Семашко), 也是莫斯科國立口腔醫學大學 (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едико-стоматол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ГМСУ)) 的前身. 醫學院畢業後他接受專業的牙科臨床住院醫師訓, 接著進入了副博士研究生班. Alexey 自中學時就開始寫作, 從 2001 年開始才認真地寫. 已婚. 他與妻子 Elena Buchkova (Елена Бычкова) 在 «ROCKON-2003» 議會上認識.

再往下, 著作 -- 一大片.

明年二月在美國發行的是三部曲中的第一本. 三部曲的原名是 --

Трилогия Хроники Сиалы

* Крадущийся в тени 影子中的匿形者 (2002)
* Джанга с тенями Janga 與影子 (2002)
* Вьюга теней 影之暴風雪 (2003)

** хро'ник = chronic 慢性; хро'ника = chronicle 編年史

從幻想實驗室 (Лаборатория Фантастики, http://fantlab.ru/) 站中找到關於這個三部曲的簡介 --

Гаррет, опытнейший вор Авендума, оказывается перед выбором — либо он отправится в таинственные подземелья далекого Храд Спайна, чтобы добыть там Рог Радуги, либо же ему предстоит путь на королевскую каторгу... Выхода нет — приходится отправляться в безнадежный поход за единственной вещью, способной остановить Неназываемого — великого мага, грозящего королевству.

主角是 Garret (或 Harret), 是 Avendum 最有經驗的小偷.

最後 --

希望台灣也能有中文版的上市, 前提是......來源不要是英文. 可是俄文的譯者老師們每個都那麼忙, 怎麼可能呢~~~偷偷希望著.

資料來源:

* 灰鷹大的噗浪文

* Пехов, Алексей Юрьевич - Википедия

* Алексей Пехов «Хроники Сиалы» / Лаборатория Фантастики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象徵派女詩人吉皮烏絲 Зинаид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Гиппиус

Зинаи'д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Ги'ппиус

吉皮烏絲

認識俄羅斯文學(下)

Серебряный век白銀時代 1890~1920

白銀時代,1890~1920約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出現在俄國文學上,白銀時代的作家們認為這個時期最能可以和普希金的“黃金時代”齊作比較及探討。也代表了俄國在此一時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復興時代。白銀時代的詩作和俄國前幾種文學比較起來有很多的創新,也從傳統中跳出自我一派風潮。在前蘇聯時期,白銀時代的作家和作品很多都被蘇聯官方加以排擠,直至蘇聯解體後,此時期的作家們很多才獲得平反,並重新被給予學術上的研究價值。

前蘇聯學者將白銀時代分作三種流派:

象徵主義(символизм)

發源自法國,反自然及現實主義,之後流行於全歐。自1890起,俄國的象徵派詩人布留索夫接觸及翻譯法國象徵詩作起,後流行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大部份的象徵派詩人都是詩人,而詩作方面也帶有濃重的浪漫色彩,他們把傳統全部推翻掉,過去的文學都是以否定的態度面對,以前的東西不要,連批評現實社會的東西也不要。他們喜歡在字裡不時插入暗示字眼,所以有些詩歌會有神?和文體莊嚴的味道,就好像利用文字搞點巫術玩意讓讀者自行體會。以及用新字,詩中也並帶有音樂性,完全主個人主義及唯美主義。

Гиппус(吉皮烏絲)1867~1945

Гиппус除了是俄國象徵派女詩人,也是象徵派詩人梅烈日科夫斯基的妻子。她的個人主義是很極端的,同時也強調於唯美,後來對於宗教問題感到非常大的興趣,抽象及隱密是她的詩歌特色,除此之外,Гиппус也熱中政治,往後她的反共立場使她和她的丈夫一同流亡國外。其主要作品有:《鬼玩藝》(長篇小說),《綠指環》(這是劇本),《愛情-王子》等。

資料來源: http://www2.pccu.edu.tw/crgarl/learn1/learn1_6.htm


Wikipedia:
Гиппиус, Зинаида Николаевна

原文創作:
Стихия - Гиппиус, Зинаида

吉皮烏斯 - 對岸的翻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2026d0100bs4v.html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果戈里 200 年祭 (Гоголь. 200 лет)

果戈里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 出生於 1809 年 4 月 1 日 (俄曆 3 月 20 日), 再過兩個星期, 就是他的 200 年冥誕.

在俄羅斯新聞網上, 開了專區就名為 Гоголь 200 лет (果戈里 200 歲), 介紹關於他的一切, 包括文物, 電影及著作等相關展覽活動.

俄羅斯新聞網 - 果戈里 200 年
Гоголь. 200 лет
http://rian.ru/gogol/

俄文維基百科 - 果戈里
Гоголь,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 Википедия

http://ru.wikipedia.org/wiki/Гоголь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葉夫圖申科 Евтушенко «沒有意思的人世上沒有…»

葉夫圖申科 Евген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втушенко

1933 年出生於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州, 蘇聯及俄羅斯的詩人, 作家, 導演, 編劇, 演員.

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 1952 年成為蘇聯作家聯盟最年輕的成員. 同年出版第一本詩集.

這首詩是 1961 年的作品, 出現在第三冊第一課的第一頁上, 念了無數次, 終於念出點韻律感.

俄文中文
Людей неинтересных в мире нет...

 

Людей неинтересных в мире нет.

Их судьбы — как истории планет.

У каждой все особое, свое,

и нет планет, похожих на нее.

 

А если кто-то незаметно жил

и с этой незаметностью дружил,

он интересен был среди людей

самой неинтересностью своей.

 

У каждого — свой тайный личный мир.

Есть в мире этом самый лучший миг.

Есть в мире этом самый страшный час,

но это все неведомо для нас.

 

И если умирает человек,

с ним умирает первый его снег,

и первый поцелуй, и первый бой...

Все это забирает он с собой.

 

Да, остаются книги и мосты,

машины и художников холсты,

да, многому остаться суждено,

но что-то ведь уходит все равно!

 

Таков закон безжалостной игры.

Не люди умирают, а миры.

Людей мы помним, грешных и земных.

А что мы знали, в сущности, о них?

 

Что знаем мы про братьев, про друзей,

что знаем о единственной своей?

И про отца родного своего

мы, зная все, не знаем ничего.

 

Уходят люди... Их не возвратить.

Их тайные миры не возродить.

И каждый раз мне хочется опять

от этой невозвратности кричать.

沒有意思的人世上沒有……

 

沒有意思的人世上沒有,

人們的命運如宇宙星球,

星球跟星球從來不相像,

沒有兩個天體一模一樣。

 

有些人一輩子默默無聞,

善於無聲無息恪守本分。

其實他們這種貌似平凡,

包孕著引人入勝的內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歷經人間最美好的時刻;

在世上曾有可怕的遭際,

只不過對我們仍屬秘密。

 

假如一個人將告別人生,

他第一場雪將隨之消融;

他初次親吻、初次搏鬥,

悲歡都會被他統統帶走。

 

書籍和橋樑當然會留下,

留下汽車以及畫家的畫。

不錯,遺留的東西很多,

但是畢竟消失了些什麼……

 

這冷酷無情的人生法則:

跟隨人消失了萬千世界。

我們懷念許多戴罪凡人,

其實並不真正瞭解他們!

 

你是否瞭解你朋友兄弟?

是否瞭解你相愛的伴侶?

即便對生你養你的親爹,

說瞭解其實你並不瞭解!

 

人漸離去一去永不復返……

萬千隱秘世界沉入黑暗。

面對生死悲劇一再重演,

每一次我都想高聲呐喊。

俄文詩作來源: http://www.litera.ru/stixiya/authors/evtushenko/lyudej-neinteresnyx-v.html

中文譯文來源: http://www.eywedu.com/Waiguowenyi/wgwy2006/wgwy20060609.html

Evtushenko 個人網站: http://www.evtushenko.net/

wikipedia 上個人介紹: http://ru.wikipedia.org/wiki/Евтушенко,_Евгений_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轉貼]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21:59 2008-11-26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81126/42347407.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屠格涅夫·伊萬·謝爾蓋耶維奇(1818年9月11日-1883年9月3日),俄羅斯19世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生于奧廖爾省的世襲貴族之家,母親是當時奧廖爾省最大的地主貴族。自1833年,先後就讀于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屠格涅夫是19世紀俄國西派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主張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不平等封建制度,但同時反對使用暴力革命手段改造社會。成名作是發表在《現代人》雜志上的系列短篇隨筆《獵人筆記》。屠格涅夫的著名作品《羅亭》、《阿霞》、《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和《木木》等對俄羅斯和世界文學發展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屠格涅夫之父謝爾蓋·屠格涅夫,是上校軍銜退役的胸甲騎兵,相貌英俊,但心機頗深,以坐享富貴故,討得富有的女貴族瓦爾瓦拉·彼得羅芙娜(即屠格涅夫之母)歡心,做了上門女婿。屠格涅夫成年後曾描述其父是"上帝面前的漁獵高手"。

年僅16歲的屠格涅夫為保護一名農奴的女兒,曾手持獵槍,威脅前來執法的縣警察局長等人,高呼"再不走就開槍",竟將眾人嚇退。此後數年內背上"殺人未遂"的官司,直至1861年廢除農奴制。

1838年,20歲的屠格涅夫乘坐"尼古拉一世號"輪船前往德國留學。途中輪船失火,驚慌失措的屠格涅夫欲跳上供婦女和兒童專用的救生舢板,同時高呼"我這麼就年輕死掉太可惜",一時被傳為笑談。但屠格涅夫在1883年由他口述,由波琳娜·維雅爾多筆錄的隨筆《海上火災》一文中,否認了這個事實。

屠格涅夫性格優柔寡斷,敏感而脆弱,但又固執己見,嚴于律人,故朋友雖多,終不免難于相處。和他做過朋友的人包括岡察洛夫、格拉諾夫斯基、別林斯基、赫爾岑、托爾斯泰、鮑特金、安寧科夫、費特等人,與眾人大多關系鬧殭不歡而散。

1843年,意大利歌劇《西維利亞的理發師》在聖彼得堡上演。屠格涅夫觀看歌劇,被扮演羅西尼的法國女演員波琳娜·維雅爾多所傾倒,墜入情網而不能自拔。盡管波琳娜已有夫婿,屠格涅夫仍傾其所有,追求波琳娜,前後共40年。他追隨波琳娜走遍歐洲,甚至在流放期間,聽說波琳娜赴莫斯科演出,更不惜偽造護照,改名改姓,換上農民服裝,化妝逃出流放地前往莫斯科,只為見心上人一面。其多情如此。

屠格涅夫曾力薦列夫·托爾斯泰加入聖彼得堡文學圈子,時托爾斯泰為炮兵軍官,眾人皆不以為然。獨屠格涅夫力排眾議,曾說:此人必將坐在俄國文學第一把交椅上。一語中的,果如斯言。

屠格涅夫母親瓦爾瓦拉·彼得羅芙娜不願放松對子女的控制,欲以斷絕經濟供養手段逼迫子女就範,為此屠格涅夫母子之間發生爭吵。屠格涅夫不肯為五斗米向母親折腰,以至于囊中羞澀的屠格涅夫有時竟向自己的跟班借幾十戈比,用來打發車夫。

一日在費特家中,眾人小聚。屠格涅夫以患民生疾苦自耀,大講其女兒如何按照英國家教要求,拿起農奴衣服,親為縫補。托爾斯泰遂出言譏諷:打扮整齊的淑女,膝頭置一骯髒襤褸,如同做戲,何談真誠?此語一出,屠格涅夫即翻臉相向,二人成仇,此後十七年不來往。

1843年, 22歲的波琳娜·維雅爾多首次赴俄羅斯演出。演出結束後,朋友把屠格涅夫介紹給波琳娜。友人是這樣向波琳娜介紹屠格涅夫的:"這是位年輕的俄國貴族, 出色的獵人,糟糕的詩人"。

1847年,創刊之際的《現代人》雜志面臨稿荒,編輯涅克拉索夫和潘納耶夫四處拉稿,但首期雜志上仍有空白,無稿可補。最後約稿竟約到了名不見經傳的屠格涅夫處,屠格涅夫遂作短篇小說一篇交差。潘納耶夫為提攜後進,對屠格涅夫大加介紹,並把原文改為兩名獵人的敘事口吻,宣布將發表隨筆式的系列連載,定名為《獵人筆記》。文章一出,大受好評,屠格涅夫也因此名聲大噪,四年間共為《獵人筆記》寫了22篇隨筆。

屠格涅夫樂善好施,經常用金錢接濟周圍的朋友和熟識,基本有求必應。格里戈羅維奇曾寫道,屠格涅夫送給別人的錢比自己花掉的還要多。

屠格涅夫母親不支持他想成為作家的理想。在給屠格涅夫的信中,母親用法語寫道:"成為作家有什麼好?這難道是貴族應該幹的事嗎?我覺得作家和書記員是一回事,都是靠胡亂塗鴉換錢花......"

屠格涅夫因《獵人筆記》遭到流放。流放期間與托爾斯泰的妹妹瑪麗婭為鄰。瑪麗婭對屠格涅夫從傾慕到愛戀,屠格涅夫也以愛慕之情回報,並以瑪麗婭為原形,創作了書信體的中篇小說《浮士德》(1856年),發表在《現代人》雜志。但是,屠格涅夫優柔寡斷的性格使其不但不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感情,反而最後指責瑪麗婭擾亂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瑪麗婭憤而出家。自此在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之間就埋下了衝突隱患。

屠格涅夫曾上書俄皇亞歷山大二世,痛陳其主張如何于帝制無害,大有懺悔之意。赫爾岑在其主辦的《鐘聲》雜志撰文,借助《聖經》故事,諷刺屠格涅夫是"白發蒼蒼的"末大拉的瑪利亞。二人三年不來往。

屠格涅夫與赫爾岑複交,適逢屠格涅夫新書《煙》出版,遂寄一本贈給流亡巴黎的赫爾岑。此外屠格涅夫還附信一封,如同以往,在信中將身邊熟識朋友逐一大罵一通,從丘切夫,岡察洛夫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概未能免。赫爾岑接信,惟有搖頭苦笑而已。

屠格涅夫新書《煙》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書中個別人物描寫當存疑。屠格涅夫聽到不同意見,如芒刺在身,反唇相譏。陀思妥耶夫斯基手里拿著剛出版的《煙》,高舉過頭,晃著大聲說:這本書應該燒掉!二人自此十年不來往。

在生命盡頭,屠格涅夫曾寫下一行詩,獻給波琳娜:你摘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花朵,可你卻不到我墓前看我......

屠格涅夫在巴黎近郊的口述,由波琳娜筆錄,完成了他最後一部短篇小說。在臨終前,屠格涅夫已經神志不清。但突然看到俯身親吻他的波琳娜,出人意料地感嘆道:"你就是女王中的女王啊!"這就是屠格涅夫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轉貼] 俄羅斯的側畫像

俄羅斯的側畫像
18:56 2008-11-12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81112/42328326.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亞歷山大·亞歷山大耶維奇·布洛克(1880年11月28日-1921年8月7日),俄羅斯和蘇俄時代的著名詩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當時聖彼得堡大學校長的第三個女兒亞歷山德拉·別克托娃,父親是德國血統的華沙大學法律系講師亞歷山大·布洛克。布洛克父母婚後不長時間即離異,幼年的布洛克一直住在外祖父家。自五歲起開始做詩,1903年娶著名化學家門捷列耶夫之女柳博芙·門捷列耶娃為妻。十月革命期間創作了大量詩歌,代表作有《十二個》等,是俄蘇時代象征派詩人的代表。1921年因病逝世于彼得格勒。

布洛克出世的時候,父母已經離異。成年後,友人指摘布洛克,說他性格急躁好動,布洛克答曰:我總得從父親那里繼承點什麼吧......

布洛克11歲的時候才開始上學。上學的第一天結束後,母親問他對學校感覺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布洛克簡短地答道:“人。”

1897年,布洛克17歲。布洛克的姨母在日記中寫道:“薩沙(布洛克的小名)長大了,但還是孩子,喜歡騎馬和戲劇。但對女人不感興趣。”結果半年後,布洛克陪同母親和姨媽前往德國南部地區度假時,偶識一位黑頭發藍眼睛的美婦,名為克謝妮婭·薩多夫斯卡婭,二人成為情人。其時克謝妮婭已經37歲。這段浪漫史只持續了月余。其間多情的布洛克為情人創作做了大量詩歌。布洛克詩中的第一個情人是這樣的:“她的房間,每晚的茶,赤楊樹下的霧,我大口吞咽著香水味道。”

1922年,一神智不清的老婦從國外回到蘇俄,被安排住進敖德薩市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療,這就是當年的克謝妮婭·薩多夫斯卡婭。克謝妮婭歷經喪子喪夫之痛,貧病交加。數年後,克謝妮婭不治病故。身無一物的克謝妮婭逝後,人們在她裙子襯里里面發現一縫制甚嚴的口袋,拆開口袋後是用紅絲帶捆成十字花狀的一摞情書,共十二封。通信日期皆為1897年,所有的落款均是同一人:亞歷山大·布洛克。

少年時代的布洛克和母親住在外祖父別墅。一日他前往鄰村做客,拜訪外祖父在聖彼得堡大學的同事,著名化學家門捷列耶夫。門捷列耶夫的女兒柳芭,年方十六,出廳堂待客。柳芭面若桃花,金發碧眼,立刻吸引了布洛克的注意。二人對戲劇的共同熱愛使之頻頻相會,並多次同台演出多出著名戲劇。結果二人歷經轟轟烈烈的愛情和數年的聚散離合,終成眷屬。

詩人布洛克性格急躁,但為人熱情奔放。據世界文學出版社同事回憶,布洛克每次來出版社,遇到同事,都要熱情但是很認真地打招呼,且要清楚大聲地念出同事的名字和父稱,諸如“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等,以示尊重。

一日,布洛克在世界文學出版社遇到了作家古米廖夫。古米廖夫興致頗高,大談其文學創作策劃。但被布洛克打斷:“為什麼有人付錢給我們,要我們不去做那些我們該做的事?”古米廖夫愕然無語。

婚後,布洛克同妻子感情一波三折,多有磨難。布洛克的摯友,同為詩人的安德烈·別雷熱切地愛上柳芭,布洛克對此卻頗不以為然,仍頻頻邀請別雷家中做客,且奉為上賓,每逢聚會,別雷必到。日久,別雷欲偕柳芭出走,未果。此後柳芭在給布洛克的信中寫道:“我生命中所有的目標和意義,只有一個你。”布洛克與別雷二人皆以柳芭為創作靈感來源,布洛克更把妻子看成是女性化身,以柳芭為題材創作了大量詩歌。

布洛克曾在《明天》雜志做詩歌編輯。一日,一年輕詩人的投稿,布洛克閱罷,做尖刻評論一篇附上。年輕人聞之,遂委托編輯部人員,向布洛克索要評論。布洛克躊躇許久,次日作答複說:評論忘在家里了,如果詩歌創作對這個這年輕人很重要,那他就接著寫好了。

雖有柳芭在側,布洛克亦曾兩度墜入婚外情網。但在生命的盡頭,布洛克才認識到,一生中最愛還是妻子。為此他寫道:這世上我只愛兩個女人,柳芭和所有其他的女人。

十月革命後,全國普遍生活困難,諸多學者和作家紛紛到各大學兼職講課,糊口謀生。講課內容則完全是按照新生政權要求編纂,故與這些作家平日口頭宣講的思想信條頗有出入;眾人辯曰吃飯要緊,故不得已而為之。布洛克對此曾委婉批評道:我真羨慕你們,你們會說話,會講課,我就不會,我只會照本宣科。

面對情欲放縱的布洛克,柳芭也以婚外戀情和參加巡演排遣心中苦悶。一次全俄巡演結束,柳芭面容憔悴,竟懷孕歸來。布洛克不以為惡,反而為喜,說:你我夫妻沒有孩子,這個孩子來得正好!但遺憾的是孩子降生8天後夭折。布洛克埋葬了嬰兒,此後也多次到墓前憑吊。布洛克曾寫下一句著名的詩句:書里有童話,生活中卻只有散文。

布洛克曾寫下著名詩篇《俄羅斯》。他自己說:“我到底還是熱愛俄羅斯的。仇恨式的愛,這大概能更准確地表達我對俄羅斯的感情。”

1921年4月,布洛克患病。身體衰弱,失眠和疼痛的詩人自知來日無多,請求妻子像年輕時那樣,晚間攜手漫步于涅瓦河畔。此後布洛克寫下了生命中最後一段話:我感到空虛,無顏活在在這世上!

1921年4月,在彼得格勒大劇院最後一次舉行布洛克詩歌朗誦專場。巨大的演出廳里擠滿了人,布洛克帶病堅持朗誦了他創作的多首詩歌。但隆重的氣氛掩蓋不住隱隱顯現的憂傷和低沉,以至觀眾中有人不禁說道:這簡直就是葬禮。

1921年8月7日晚間,布洛克躺在廚房的一張餐桌上,溘然長逝。終年41歲。俄蘇著名女詩人阿赫瑪托娃對布洛克的評價是:革命的男高音。1939年,列寧格勒市政府決定,布洛克病逝地址的那條街改名為亞歷山大·布洛克大街。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戲劇欣賞《第十二夜 Двенадцатая ночь или что угодно》

昨天......看了一場超大型豪華野台戲, 有屋頂, 不怕刮風下雨, 不過不能喝汽水, 吃爆米花......(飛踢~~~)

呃...重講...

昨天...去國家戲劇院看了一場舞台劇, 名為《第十二夜 Двенадцатая ночь или что угодно》, 嗯, 我打的是俄文, 雖然劇本是莎士比亞的, 名稱也應該是英文的, 不過, 昨兒個欣賞的就是俄文版的《第十二夜 Двенадцатая ночь》舞台劇.

Официальный сай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театрального чеховского фестиваля - Двенадцатая ночь
契訶夫國際戲劇節嘉年華官方網站 -- 第十二夜

Сайт: http://www.chekhovfest.ru/pages/proekty/spektakli/dvenadtzataya-noch.php

很好看, 很好笑, 如果還有我還會去看, 不過昨天下午那場是最後一場, 所以...沒了!

因為我不懂莎士比亞, 除了羅密歐與茱麗葉, 馴悍記這兩部勉強有印象外, 其他不是看過一點點就是全沒看過, 唸書時代沒機會看, 現在則是沒想過要去看, 過去總是聽人說著關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愛情方面的闡述, 偏偏我就是不懂也不想欣賞他所述說的愛情, 至於其他的, 只能說被牽連了.

至於昨晚, 因為會講俄文, 所以我去看了. 我喜歡這樣的戲劇演出, 我想我會找個時間把原著的第十二夜看過後, 才能多說些什麼, 畢竟我在上段說了, 我對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怎麼感興趣, 可是年紀大了, 很多觀念都變了, 沒看過只是道聽塗說, 對這位已逝的大家也不怎麼公平吧!

幾個我還沒忘記的特點 --

* 所有的角色都是由男性演員演出; 劇中有三位女性角色, 由男性反串飾演, 最困難的該是 Viola (Виола; Андрей Кузичев) 這個角色, 在原作中, Viola 女扮男裝成為公爵的僕人. 男性的演出者如何能夠演出女性角色? 這是一個很難的題目, 可是這三位反串成女性的男性演出者, 他們的肢體動作以及舞台上的表現, 每每都讓我有個錯覺, 他們是女性!

* 這部作品是莎士比亞在 1600 年完成, 雖然故事並沒有說明發生的年代, 可是仍是距今 4 個世紀前的作品, 在昨日的演出裡加入了許多現代的元素, 增添了許多喜劇的成分.

* 兩種色調 - 黑色與白色, 不管是舞台還是演員. 極簡的舞台設計, 讓觀眾的目光能夠鎖定在角色上, 至少對我來說, 是的! 不過我更專注的還是在他們說的俄文, 我很仔細的聽, 希望我能聽的懂他們在說什麼.

* 說俄文真的是可以不需要呼吸的!

* 在演出後的提問與回答中, 這些俄國演員非常訝異台灣人的工夫, 他們注意到台灣人不僅可以一邊看舞台上演出者的表演, 還能一邊看字幕, 並且同步的發出笑聲, 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
-- 其實...這不過就是因為台灣人太習慣字幕的存在, 幾十年下來早就練就高深的功力, 一邊看戲還可以分神看字幕.

* 同樣也是在演出後的提問與回答中, 後方有一位年長者為他們的演出做了最好最好的評價, 雖然他的發言很冗長很拖泥帶水.
-- 他說, 他看過起碼 350 次的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 導演 Donnellan 的第十二夜可以是他看過最好的 20 次演出中的一次.
-- 他曾經看過 Donnellan 導演導過的其他作品, 所以這是他來欣賞這部戲的主因.

其實如果不是這部戲會講俄文, 即使我知道他是契訶夫戲劇節中的節目之一, 我還是不會去看. 但是我很高興我去看了這次的演出, 真的真的是超級的好看!

遺憾 -- 1. 我很想找到全幕的劇本, 不是莎翁的, 是昨晚的那個版本; 2. 我想找到昨晚劇中小丑演唱的三首歌曲, 尤其是第二首!

關於這部戲劇:

Официальный сай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театрального чеховского фестиваля - Двенадцатая ночь
契訶夫國際戲劇節嘉年華官方網站 -- 第十二夜

Сайт: http://www.chekhovfest.ru/pages/proekty/spektakli/dvenadtzataya-noch.php

3 - 10 ноября. Тайвань

最後一行就寫著他們最近的行程 -- 2008 年的 11 月 3-10 日在台灣演出.

Режиссер Деклан Доннеллан (Declan Donnellan)
Художник Ник Ормерод (Nick Ormerod)
Художник по свету Джудит Гринвуд

Артисты: Владимир Вдовиченков, Евгений Цыганов, Михаил Жигалов, Всеволод Болдин, Сергей Мухин, Михаил Дементьев, Александр Феклистов, Дмитрий Дюжев, Дмитрий Щербина, Игорь Ясулович, Алексей Дадонов, Андрей Кузичев, Илья Ильин

相關報導:

Коммерсант, 20 мая 2003 года
Ночь без женщин
http://www.selavi.ru/smotr/5chehov/5ch_12.htm

2003 年 5 月 20 日的商人報, 標題為 "沒有女性的夜晚", 這部由 Declan Donnellan (Деклан Доннеллан) 所導的作品初演是在 2003 年 5 月 18 日

Золотая маска
лучшая работа режиссера Деклан Доннеллан
http://www.goldenmask.ru/spect.php?year=10&cat=1&snom=1&id=48

導演 Declan Donnellan 以此部作品獲得俄國最重要的表演藝術獎項「金面具獎」的「最佳導演獎」

莎翁名劇第十二夜 瘋狂嘉年華
【聯合晚報╱邵冰如】
2008.10.26 01:52 p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573885.shtml

第十二夜》全劇男演員 打造新趣味
【聯合晚報╱邵冰如】
2008.10.26 01:52 p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573884.shtml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莎翁名劇第十二夜 瘋狂嘉年華

莎翁名劇第十二夜 瘋狂嘉年華
【聯合晚報╱邵冰如】
2008.10.26 01:52 p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573885.shtml

莎翁名劇「第十二夜」展現性別錯置的趣味,與愛情的浪漫。
國家劇院/提供


我愛男生還是女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莎士比亞的名劇《第十二夜》展現性別錯置、假鳳虛凰的趣味,也展現莎翁筆下最饒富深意的幽默。這齣名劇最近要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由英國頂尖劇團導演、設計,俄羅斯影視紅星、一級演員共同演繹莎翁最受歡迎的浪漫愛情喜劇。

莎士比亞最優秀的喜劇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亞的作品,但與莎翁其他劇作不同的 是,它是唯一一個有另外名字的莎翁作品;這齣戲又名《隨心所欲》(What you will)。故事的主角隱藏了自己的身分,而引出許多笑話,因此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最優秀的喜劇。

《第十二夜》得名於西方的傳統節日,基督教聖誕假期中的最後一夜為第十二夜,也就是1月6日的主顯節(Epiphany)。但在整個劇本中沒有任何與這個節日或聖誕節有關的內容,因為伊莉莎白時期的英國,主顯節已經演變成狂歡作樂的日子,所以《第十二夜》的劇名,暗示著一個脫離現實的嘉年華世界,任何離奇的事件都不需要合理的解釋,所有不合常理的結局也都可以成立。

《第十二夜》正是一場瘋狂的愛情嘉年華,敘述薇奧拉和賽巴斯汀是一對極為相似的孿生兄妹,卻在一次船難中分開了,兩人都以為對方已經在船難中喪身。薇奧拉決定男扮女裝成西薩里奧,到伊利里亞當地的奧西諾公爵門下充當男僕,不久後卻愛上了奧西諾。

但當時,奧西諾公爵瘋狂地愛上了剛剛失去了哥哥的奧莉維亞伯爵小姐,於是奧西諾指派男僕西薩里奧去向奧莉維雅傳達愛慕之意,卻被奧莉維亞拒絕了,因他悼念忘兄,誓言七年內不見男人;但沒想到奧莉維亞偏偏又愛上了傳口信的薇奧拉(西薩里奧),當奧莉維亞向薇奧拉(西薩里奧)表達愛意時,薇奧拉(西薩里奧)拒絕了。

可是隨後賽巴斯汀出現,並巧遇奧莉維亞。奧莉維雅再次向賽巴斯汀(她以為是薇奧拉)求愛,對奧莉維亞一見鐘情的賽巴斯汀立刻同意結婚,四個人最終相遇,才使得謎團解開,奧莉維亞與賽巴斯汀結婚,而奧西諾也查覺到薇奧拉對自己的愛情,兩人最終也結合。

性別混亂 趣味橫生

整齣戲的情節性別混亂、誤會頻頻,卻又浪漫歡樂、趣味橫生,莎士比亞透過風趣幽默的手法,探討男女如何透過各式「另類的」排列組合,而成為情侶。這個劇本數百年來在世界各地不斷搬演,近代更改編成知名舞台劇或電影,都很受歡迎。

台灣的有線電視台常播放一部美國校園青春喜劇電影《足球尤物》,內容有趣又浪漫,很受青少年喜愛,許多家庭曾親子共同在電視前看過,正是改編自《第十二夜》。台灣家長如果擔心孩子不一定對莎翁名劇感興趣,不妨試著帶領孩子先想成這是另一版本的《足球尤物》,一定會有非常驚喜的收獲,也可從此踏入莎翁名劇的殿堂。

導演創新手法 獲獎連連

這次來台演出的版本,是由俄國契訶夫戲劇藝術節&英國與你同行劇團共同製作,由曾獲得奧立佛獎肯定的英國頂尖導演唐納倫執導。他以英式極簡的場景及燈光,運用現代的手法,重新詮釋《第十二夜》,他獨特的導演風格,除了獲得英國的肯定外,也讓他榮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文化騎士勳章」,更獲得俄國最重要的表演藝術獎項「金面具獎」的「最佳導演獎」。

另外,這次的演員陣容堅強,網羅了俄羅斯影視和劇場紅星,堪稱俄羅斯劇場界的「夢幻名單」,爐火純青的演技,男扮女裝的挑戰,讓演員都發揮地淋漓盡致。除了在俄羅斯獲得極大的迴響外,還巡迴世界各地,如:哥倫比亞、日本、愛爾蘭、法國、阿根廷、比利時、澳洲、羅馬尼亞、英國、巴西、美國、南韓等國,已舉辦近150場的演出,讓全球近12萬戲迷,對莎翁名劇有了全新的認識。

【2008/10/2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第十二夜》全劇男演員 打造新趣味

第十二夜》全劇男演員 打造新趣味
【聯合晚報╱邵冰如】
2008.10.26 01:52 pm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4573884.shtml

「第十二夜」全劇都是男演員,但演來仍絲絲入扣。
國家劇院/提供


莎翁名劇《第十二夜》來台演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馬汀尼特別推崇執導的英國知名劇場導演Declan Donnellan和劇場設計Nick Ormerod,他們合作逾30年,主要搬演莎劇及歐洲經典譯作,這次攜手打造的《第十二夜》,不論舞台、演員,都是上乘之選,更有趣的是全劇演員均為男性,演來卻絲絲入扣。

馬汀尼說,Donnellan現年55歲,80年代末便走紅英國,他和Ormerod1981年一起成立Cheek by Jowl劇團,至今搬演過的莎劇定目劇逾13齣;主張「重驗古典文本,避免導演及設計概念走向,專注於演員的藝術」。

這次兩人攜手打造的《第十二夜》,依然給了觀眾一個簡潔的舞台,準確地運用道具,形成場景架構,再加上豐沛的表演。戲一開始,所有演員身穿白襯衫黑色吊帶西裝褲、手持樂器上場,Bossa Nova風的音樂,更為這齣圍繞著身份錯認、鏡像與愚弄主題的喜劇,奠定了悠悠陳述的抒情基調。

台大戲劇學系與外文系教授彭鏡禧更剖析認為,第十二夜通常是耶誕慶祝活動的最後一夜,要瘋狂作樂必須把握住這最後機會。所以《第十二夜》的另一個標題「What You Will 」,說得白一點,就是「只要你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有了這種理解,觀眾不妨用比較輕鬆的心情看待劇中一些惡作劇。

除了性別的錯置,這齣劇中也暗藏許多意涵,彭鏡禧指出,《第十二夜》諷刺一切過度的行為﹕過度迷戀愛情,如公爵奧西諾;過度抗拒愛情,如女伯爵奧莉維亞;他們信誓旦旦的結果,讓我們更清楚看出愛情的緣起緣滅,其實無法掌控。

彭鏡禧說,莎士比亞有兩齣以雙胞胎為主題的戲(另一齣是《錯誤的喜劇》),雙胞胎的故事最容易製造出身分的錯認,而錯認正是本劇的笑點。就連兩個女主角的名字,薇奧拉(Viola)和奧莉維亞 (Olivia),也幾乎是相同字母的不同排列組合;兩人可以說是「隱性雙胞胎」。和賽巴斯汀龍鳳雙胞的薇奧拉女扮男裝,更造成性別的混淆。

而莎翁描公爵奧西諾和男僕西薩里奧(薇奧拉女扮男裝)之間略顯曖昧的情愫、奧莉維亞對西薩里奧(薇奧拉)不由自主的癡迷,更難免勾起觀眾對同性戀的注意,挑戰異性戀的主流觀念。

【2008/10/26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轉貼] 觀時代洪流,寫歷史記憶 - 評「帝國」一書 / 鄢定嘉

轉貼自中時電子報開卷版

觀時代洪流,寫歷史記憶
鄢定嘉 (政大斯拉夫語系助理教授)

帝國:俄羅斯五十年 Imperium

作者: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
譯者:胡洲賢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
定價:380元
類別:回憶錄

波蘭資深記者卡普欽斯基秉持中立視角,多次走訪侵略者蘇聯帝國,以簡約語言展現深沉的內涵和深刻的觀察。《帝國》是他的「私人報告」,也是一本認識蘇聯與俄羅斯的入門書。

1994年初,我負笈莫斯科。惱人的排隊制度、效率全無的官僚體制,處理事情特別耗時費神;地鐵昏暗車廂中一張張面無表情的臉,讓人覺得無比壓抑;俄國朋友、老師總引我到廚房說話,偶爾還會壓低聲音,強調這段對話僅「只有妳知我知」,彷彿隔壁真有人側耳傾聽。2008年再訪莫斯科,這已是世界物價最高的城市,24小時營業的商店處處可見;城市版圖日漸擴展,地鐵將人們送往四面八方,毫無表情的面容上,還有疲憊的神情。

與俄羅斯認識多年,這個國度始終讓我感覺深不可測。變動,是主要原因。在俄國,政策的快速變化連本國人都招架不住;回到人的身上,就是「翻臉比翻書還快」。變動,就是不穩定。如何在不穩定中,發現一個國家的真正特質?閱讀波蘭資深記者卡普欽斯基的《帝國》時,我才豁然開朗,許多曾經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原來,有其背後的歷史淵源。

在《帝國》中,時間是跳躍的,空間是移動的。作者不受時空維度之限制,用文字譜出「帝國印象交響樂」:7歲男孩似懂非懂、稚氣未脫的純淨樂音為序曲;隨之響起輕快板──青年記者的南方諸國行遊記;接著是淒涼悲壯的慢板──蘇聯境內集中營組曲;終曲探問俄羅斯這個蘇聯主軸的命運,餘韻讓人玩味。

卡普欽斯基在序中寫道:「這本書不是俄羅斯和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歷史,也不是共產主義在這國度中誕生與殞落的歷史,更不是帝制便利的知識概要,這是我橫越這個國家的私人報告。」因為「私人」,作者的「我」得以穿梭敘事之中,透過每一次的深入帝國,每一次的與人接觸,發現帝國的瘋狂和生命力。

在〈初遇〉中,身邊之人的遭遇,讓卡普欽斯基意識到「某種可怕又無法參透的特質」正進入他所存在的世界。然而,「祕密警察」、「驅逐出境」等名詞在孩子的邏輯中,尚未構成真正的威脅。他們交換蘇聯元首徽章、為了買糖果漏夜排隊,雖然得到的不是夢想中的糖果,但糖果罐中飄著水果味的殘渣,仍令他們興奮不已。公園旋轉木馬旁的歡笑聲,如此天真單純,卻也令人為之鼻酸。

搭乘西伯利亞大鐵路橫越俄羅斯大地,觸發卡普欽斯基關心「邊界議題」。9年後他再訪帝國,選擇南方的7個共和國為行走空間,這些帝國亟欲改造成為「自我」的古老國度,依然保有自己的文化特點,是帝國內的「他者」。

1989年,卡普欽斯基「踏上歷史現場」,以鳥瞰的方式,一覽強權傾頹前夕的莫斯科和外高加索。20年前的故地重遊,「民族議題」、「集中營形象」浮現,帝國權力中心企圖以恐懼控制人民、建立無聲之國,結果足以編一部20世紀荒誕劇大全。帝國瓦解之時,他轉身回到故鄉,歷史無法改寫,生命無法重來,但他記錄的每一段個人記憶,將成為歷史記憶的基礎。

在本書的最後部份,作者預言帝制瓦解後,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將受3個過程主宰:民族主義、社會對立、莫斯科的自我發展。《帝國》成書於1993年,其後俄羅斯的發展走向,應證了卡氏觀點之精準。結尾處作者援引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人物的內心話語:「只有老天爺知道我們要到哪裡去,只有老天爺知道我們會發生什麼事…。」俄羅斯這個重新崛起的大國未來該走向何方,當真只有老天知道?

從歷史的角度看來,波蘭與俄羅斯帝國乃至蘇聯帝國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卡普欽斯基大膽深入危險之域,卻能秉持記者中立的視角,不用尖刻的語言批評蘇聯帝國,也不向西方媒體靠攏,或許,這種看似泰然的敘事口吻,正是「沉默的抗議」最極致的表現。作品中簡約的語言和深沉的內涵,作者個人深刻的觀察,使他六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帝國》匯集多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它既是回憶錄,又是旅行筆記,甚至是一部哲學散文;有驚險刺激的諜報情節,也有普通百姓的臉譜側寫;觸及的議題有歷史、政治、軍事、內政、國際關係與文化。對卡普欽斯基而言,《帝國》或許只是「私人報告」,對有幸讀到中文譯本的讀者而言,在俄羅斯正流行的當代,何嘗不是一本認識蘇聯與俄羅斯的入門書?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電影《女巫 Ведьма》與果戈里的短篇小說《維 Вий》

奇幻基地 -- 隸屬於城邦文化事業, 他們自很多年前開始翻譯出版一系列名為《事典》的書籍, 這些書的原文都是來自於日本, 依照內容大略可以歸類為字典, 參考書. 我今天想說的就是《惡魔事典》.

《惡魔事典》中, 其中大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以字母序排列, 將曾經出現在神話, 歷史, 遊戲, 文學中堪稱為惡魔的角色逐一做介紹, 有個章節就專門提到東歐, 斯拉夫領域出現在文學與神話裡的惡魔. 其中幾位惡魔的誕生就來自於俄羅斯兩位偉大的文學家 -- 萊蒙托夫與果戈里之手.
Vii 威

俄國作家果戈里 (Nikolai V. Gogol, 1809-1853) 之小說《女妖》(Vii) 中登場之妖怪. 一名神學院學生因一些原因而落得要在一所教堂內與女巫屍體度過三晚的下場. 每當一入夜屍體遍會爬起要捕捉這名學生, 但因學生在身邊畫下了圓圈 (結界), 所以屍體似乎看不到他. 而在第三夜中, 屍體一念出咒文, 無數怪異野獸便飛入教堂. 然而群獸也看不到學生的身影. 此時屍體說道: "找威來! 把威請來!"

於是一個矮胖壯碩的身影隨著厚重腳步聲出現. 威渾身是土; 手腳曲扭猶如樹根. 有著長而厚重的眼瞼垂至地面. 威站到學生的正前方後, 對妖怪們說: "提起我的眼瞼". 當威與學生四目相交時, 威大叫: "在這裡!" 並伸出鋼鐵的手指指向學生. 學生則被嚇死氣絕倒地.

雖然威只是果戈里的虛構, 但在斯拉夫自古以來的傳說中, 身具斜眼 (evil eye) 者會有特長眉毛, 睫毛與眼瞼.

本文摘自: 惡魔事典, 桂令夫等著, 高胤喨等譯, 奇幻基地出版, p.298, 2004 年 4 月二版, ISBN: 986-7576-07-1

這幾天狂找對岸曾經翻譯過的俄國電影, 其中的收穫就是《女巫 Ведьма》, ве'дьма 是巫婆, 女妖的意思, 英文的片名是 The power of fear, 影片的介紹指出 --
此片基于Golgol的小说,Nikolai(Mykola) Golgol (1809——1852)是一位乌克兰作家,但用俄语写作。作品包括发表于1835年的短篇小说”Viy“。

轉貼來源: http://hi.baidu.com/841122/blog/item/cbd035faeef7bd889f514676.html

因為文中寫了他是烏克蘭作家, 所以即使看著 Nikolai Gogol, 也只是覺得很熟, 卻無法將這名字和腦中的中文名字與俄文音連結在一起, 是直到影片抓到了, 看了一部份, 也被嚇了幾跳後, 想找中文字幕, 沒找到字幕檔卻找到更清晰的電影海報, 最下方的那行字 По мотивам повести Н. В. Гоголя «Вий», 這行字我認得! 這才想到果戈里的全名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 因為英文太爛, Gogol 發起來 L 很沒存在感, 所以怎樣就是想不到中文翻譯裡的 "里" 要從字母 L 來.

【電影介紹】
片名Ведьма
中文片名女巫
英文片名The Power of Fear
類別恐怖片
劇本果戈里的小說 «女巫 Вий» 改編
導演Олег Фесенко (Oleg Fesenko)
主演
* Валерий Николаев — Айван БергхофValeri Nikolayev — Ivan Berkhoff
* Евгения Крюкова — МэрилYevgeniya Kryukova — Meril
* Лембит Ульфсак — ШерифLembit Ulfsak — Sheriff
* Арнис Литицис — Мистер ПатчArnis Lititsis — Mr. Patch
* Юхан Ульфсак — 1-й помощник шерифаJuhan Ulfsak — 1st Sheriff's assistant
* Райн Толк — 2-й помощник шерифаRain Tolk — 2nd Sheriff's assistant
* Эвер, Ита Альфредовна — Старая ведьмаEver, Ita Alifredovna - Old witch
* Ян Реккор — СвященникYan Rekkor — Priest
* Петер Волонски — Доктор* Peter Volonski — Doctor
發行地區俄羅斯
語言俄語
簡介影片主角是一位年輕的記者, 他在穀倉中躲避黑夜, 受到一欺騙他的醜陋老婦用掃帚的攻擊. 他設法用基督教傳統方式滅之. 而當女人最中死去, 女人的父親吩咐他夜夜為其禱告, 直到下葬之日. 夜間女人復活, 不過是以女屋的形式, 並努力想得到受魔法圈守護的他. 殊死拼搏的最後一夜, 女巫喚來了夜行怪物住她一臂之力...

此片是以果戈里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 1809-1852) 的小說改編, 對岸的網站都寫他是一位烏克蘭作家, 其實我覺得這麼寫, 並不完全正確. 在 19 世紀, 存在在那塊土地上的就只有一個國家 -- 俄羅斯帝國, 所以因為我是這麼想的, 才無法 將果戈里與這些文字資料聯想在一起.

«Вий» 是果戈里的短篇小說, 發表於 1835 年. 俄羅斯於 1967 年開創性的用彩色膠片 拍攝了此故事的電影版本, 被認為是上世紀 60 年代在共產主義社會拍攝的唯一一部恐怖片, 並受到了西方幻想迷的讚賞.

本片於 2006 年 10 月 26 日在俄羅斯電影院上映.


除了這些, 在 wikipedia 上還找到了其他的訊息:

與本文有關的 --

* 2006 年發行的 «女巫 Vedma»Ведьма (фильм, 2006) — Википедия
http://ru.wikipedia.org/wiki/Ведьма_(фильм,_2006)
* 電影《女巫 Ведьма》的官方網站
Официальный сайт фильма
http://www.vedma.net.ru/


其他與女巫相關的 --

* 果戈里的介紹
Гоголь,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 Википедия
http://ru.wikipedia.org/wiki/Гоголь,_Николай_Васильевич

* 果戈里的文學作品
http://ilibrary.ru/author/gogol/

* 果戈里的短篇小說 «女巫 Viy»
http://ilibrary.ru/text/1002/index.html

* 1967 年第一次拍攝的 Viy
Вий (фильм, 1967) — Википедия
http://ru.wikipedia.org/wiki/Вий_(фильм,_1967)

* Viy 的介紹
Вий — Википедия
http://ru.wikipedia.org/wiki/Вий:

這篇中有提到 --

Viy - 出現於東斯拉夫的神話 - 是象徵死亡的鬼怪, 有巨大的雙目及沉重的眼瞼. Viy 以目光殺人. 在烏克蘭的惡魔學中形容他是可怕的老人, 具備長眉以及垂到地上的眼瞼.

Вий — в восточнославянской мифологии — дух, несущий смерть. Имея огромные глаза с тяжелыми веками, Вий убивает своим взглядом. В украинской демонологии — грозный старик с бровями и веками до самой земли.

* 將於 2009 年上映的 Viy, 導演還是 Oleg Stepchenko (Олег Степченко)
Вий (фильм, 2009) — Википедия
http://ru.wikipedia.org/wiki/Вий_(фильм,_2007)

因為聽不懂, 所以快轉著看, 這部片最恐怖的......就文中這張, 整部片一大半都是在黑夜裡進行, 黑壓壓的, 很難被嚇到, 所以, 被這張嚇過之後, 電影好像就沒那麼恐怖了.

看來......俄國人還沒學到美國, 韓國和日本那種變態等級的嚇人步數, 很好!!!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普希金 «我徘徊在喧鬧的街道» / 1829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Брожу ли я вдоль улиц шумных...» (1829)

(節錄)

И хоть бесчувственному телу
Равно повсюду истлевать,
Но ближе к милому пределу
Мне всё б хотелось почивать.

И пусть у гробового входа
Младая будет жизнь играть,
И равнодушная природа
Красою вечною сиять.

盡管無知覺的屍體,
到處都一樣腐爛,
但我還是想安眠在靠近故鄉的地方.

但願在墳墓入口處,
青春生命活躍;
但願冷靜的大自然,
永遠閃耀美麗."

俄文取自: http://litera.ru/stixiya/authors/pushkin/brozhu-li-ya.html

中文取自: 閱讀俄羅斯, 童道明著, p.68, 2008 年 1 月, 上海三聯書店. ISBN: 978-7-5426-2709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課文] Города, где я бывал... - 來自歌曲 «天藍色的城市»

Города, где я бывал,
По которым тосковал,
Мне знакомы от стен и до крыш.
Снятся людям иногда
Их родные города,
Кому - Москва, кому - Париж.

這是今天課程內容的一部分, 在 Дорога в россию 第二冊的第 182 頁. 位置就在頁面的正中間.

在老師解釋後, 非常的有 fu, 所以今天回到電腦前的首要工作不是當我偉大的總督大人, 而是找這首詩的來源.

以老師的講解與翻譯, 試著再以我程度很低的俄文加上所剩不多國文造ㄓˇ翻一下, 讓大家看看是不是也可以燃燒點 fu 出來.

曾經到過的城市,
那思念的地方,
盡是我熟悉的一磚一瓦.
有時人們會夢見
他們的故鄉,
有些人是莫斯科, 另一些人是巴黎.

ps: 如果僅存的火花也滅了, 也不用來跟我報告, 我很清楚自己幾斤幾兩重.

重點就是!! 我有如滔滔江水般的 fu, 和九命怪貓等級的好奇心, 所以決定找這首短詩的全文.

這段短詩的名字是 «Голубые города (天藍色的城市)», 他不算是詩, 而是歌詞, 曾經由 Edward Hill 演唱過, 歌曲走紅後, 許多的歌手都曾經演唱過這首歌曲.

自 wikipedia 上可以找到屬於他的條目 (url), Edward Anatolievich Hill (Эдуард Анатольевич Хиль), 1934 年出生於斯摩棱斯克 (Смоленск), 是蘇維埃以及俄羅斯的舞台劇演唱家 (男中音), 在 1968 年受封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勛表演家, 1974 年獲得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稱號.

Эдуард Анатольевич Хиль (род. 1934) — советский и российский эстрадный певец (баритон), заслуженный артист РСФСР (1968), народный артист РСФСР (1974).[1]

他演唱過許多廣為流行的小曲, 像是 «祖國起源自何處 (С чего начинается Родина)», «輪船如何送行 (Как провожают пароходы)», «天藍色的城市 (Голубые города)», «成為將軍多麼好 (Как хорошо быть генералом)», «白樺樹汁 (Берёзовый сок)», «太陽的民謠 (Солнечная баллада)»...等等歌曲.

«天藍色的城市 (Голубые города)» 是由 L. Kuklin (Л. Куклин) 作詞, A. Petrov (А. Петров) 作曲, 在 Youtube 上的這個版本是由 Kirill Lavrov (Кирилл Лавров) 演唱.

歌詞

«Голубые города»

Города где я бывал
По которым тосковал
Мне знакомы от стен и до крыш
Снятся людям иногда
Их родные города
Кому Москва кому Париж

Ну а если нет следов
На асфальте городов
Нам и это подходит вполне
Мы на край земли придём
Мы заложим первый дом
И табличку прибьём на сосне

Все на свете города
Не объехать никогда
На любой остановке сойди
Есть у нас один секрет
На троих нам триста лет
Как говорят всё впереди

За ночь ровно на этаж
Подрастает город наш
Раньше всех к нам приходит рассвет
Снятся людям иногда из родные города
У которых названия нет

關於 Edward Hill 更多的資料:

Edward Hill 演唱過的歌曲: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巴爾蒙特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 1903

Константин Бальмонт «Я в этот мир пришел...»

Я в этот мир пришел, чтоб видеть Солнце
И синий кругозор.
Я в этот мир пришел, чтоб видеть Солнце
И выси гор.

Я в этот мир пришел, чтоб видеть море
И пышный цвет долин.
Я заключил миры в едином взоре.
Я властелин.

Я победил холодное забвенье,
Создав мечту мою.
Я каждый миг исполнен откровенья,
Всегда пою.

Мою мечту страданья пробудили,
Но я любим за то.
Кто равен мне в моей певучей силе?
Никто, никто.

Я в этот мир пришел, чтоб видеть Солнце,
А если день погас,
Я буду петь... Я буду петь о Солнце
В предсмертный час!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和藍天.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和高山.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大海
和美麗的山花.
我看遍大千世界,
我成了主宰.

我戰勝冰冷的遺忘,
點燃起希望.
我每時每刻都充滿靈感,
我永遠歌唱.

痛苦激發了我的希望,
我因此可愛,
有人能和我比試歌喉嗎?
沒有一人, 沒有一人.

我來到這世界是為了看見太陽,
如果白晝消歇,
我仍將歌唱 -- 歌唱太陽
直至最後一息!

俄文取自: http://www.litera.ru/stixiya/authors/balmont.html

中文取自: 閱讀俄羅斯, 童道明著, p.4-p.5, 2008 年 1 月, 上海三聯書店. ISBN: 978-7-5426-2709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米哈伊爾 萊蒙托夫 «詩人之死»

這首詩成於 1937 年, 當普希金因決鬥而亡, 萊蒙托夫帶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完成此作.

不過也因為這首詩萊蒙托夫惹惱了沙皇尼古拉一世.

在詩人過世後, 世人對他無情的言辭撻伐, 令萊蒙托夫在最後再增加了 16 行, 用以批判世人.

Михаил Лермонтов «Смерть поэта»

СМЕРТЬ ПОЭТА詩人之死
Погиб поэт!- невольник чести -
Пал, оклеветанный молвой,
С свинцом в груди и жаждой мести,
Поникнув гордой головой!..
Не вынесла душа поэта
Позора мелочных обид,
Восстал он против мнений света
Один, как прежде... и убит!
Убит!.. К чему теперь рыданья,
Пустых похвал ненужный хор
И жалкий лепет оправданья?
Судьбы свершился приговор!
Не вы ль сперва так злобно гнали
Его свободный, смелый дар
И для потехи раздували
Чуть затаившийся пожар?
Что ж? веселитесь... Он мучений
Последних вынести не мог:
Угас, как светоч, дивный гений,
Увял торжественный венок.
詩人殞沒了!——光榮的俘虜——
他倒下了,為流言所中傷,
低垂下高傲的頭顱,胸中
帶著鉛彈和復仇的渴望!……
詩人的心再不能夠容忍
那些瑣細非禮的侮辱了,
他起來反抗人世的輿論,
依舊是匹馬單槍……被殺了!
被殺了!……到如今哀泣悲痛、
怨訴的剖白、辯解的空談、
空洞的讚揚,又有什麼用?
命運最後的決定已宣判!
不正是你們首先兇狠地
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
而你們自己只為了尋歡取樂
把隱蔽的大火煽揚起來?
好了?你們稱心了……——他已經
不能忍受這最後的苦難:
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滅,
壯麗的花冠也已經凋殘。
Его убийца хладнокровно
Навел удар... спасенья нет:
Пустое сердце бьется ровно,
В руке не дрогнул пистолет.
И что за диво?... издалека,
Подобный сотням беглецов,
На ловлю счастья и чинов
Заброшен к нам по воле рока;
Смеясь, он дерзко презирал
Земли чужой язык и нравы;
Не мог щадить он нашей славы;
Не мог понять в сей миг кровавый,
На что он руку поднимал!..
他的兇手無情地射出了
致命的一擊……已無可挽救:
空洞的心均勻地跳動著,
手中的槍沒有些微顫抖。
何足怪?……聽著命運的意志,
給我們從遠方拋來一個
好似亡命徒一樣的東西,
追逐幸運、獵取高官厚祿;
無禮地訕笑、粗暴地蔑視
他方語言和他方的俗習;
對我們的光榮他不愛惜;
他這在血的瞬間不曉得
他把他的手朝什麼舉起!……
И он убит - и взят могилой,
Как тот певец, неведомый, но милый,
Добыча ревности глухой,
Воспетый им с такою чудной силой,
Сраженный, как и он, безжалостной рукой.
他被殺了——已被墳墓帶走,
正如那未可知卻可愛的詩人,
不可解的嫉妒的犧牲品,
被他用驚人的力量歌唱的人,
像他一樣在無情的手下喪失性命。
Зачем от мирных нег и дружбы простодушной
Вступил он в этот свет завистливый и душный
Для сердца вольного и пламенных страстей?
Зачем он руку дал клеветникам ничтожным,
Зачем поверил он словам и ласкам ложным,
Он, с юных лет постигнувший людей?..
他為什麼拋開安逸和純樸的友愛,
而走入充滿嫉妒的、使自由的心靈
和烈焰般的熱情感到窒息的世界?
他為什麼向渺小的中傷者伸出手,
為什麼相信那花言巧語、虛情假義,
他年輕時已看穿人們的鬼胎?……
И прежний сняв венок - они венец терновый,
Увитый лаврами, надели на него:
Но иглы тайные сурово
Язвили славное чело;
Отравлены его последние мгновенья
Коварным шепотом насмешливых невежд,
И умер он - с напрасной жаждой мщенья,
С досадой тайною обманутых надежд.
Замолкли звуки чудных песен,
Не раздаваться им опять:
Приют певца угрюм и тесен,
И на устах его печать.
_____________________

А вы, надменные потомки
Известной подлостью прославленных отцов,
Пятою рабскою поправшие обломки
Игрою счастия обиженных родов!
Вы, жадною толпой стоящие у трона,
Свободы, Гения и Славы палачи!
Таитесь вы под сению закона,
Пред вами суд и правда - всё молчи!..
Но есть и божий суд, наперсники разврата!
Есть грозный суд: он ждет;
Он не доступен звону злата,
И мысли, и дела он знает наперед.
Тогда напрасно вы прибегнете к злословью:
Оно вам не поможет вновь,
И вы не смоете всей вашей черной кровью
Поэта праведную кровь!

他們摘掉他從前的花冠——給他戴了
一頂滿插著月桂枝的荊棘的花環:
但荊冠上看不見的芒刺
生生地刺傷美好的容顏;
可笑的無知的蠢才用奸黠的流言
毒害了他在彌留時的最後的瞬間,
他死了——帶著復仇的無用渴望,
帶著被欺騙的希望的隱秘的憾念。
奇妙的歌聲已經沉默了,
再不會發出嘹亮的聲音:
歌手隱身處陰森而狹小,
他的嘴唇上還打上烙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們,以下流卑賤著稱的
先人孳生下的傲慢無恥的兒孫,
你們用你們那奴隸的腳踵踐踏了
幸運的角逐中敗北的人們的跡蹤!
你們,蜂擁在寶座前的貪婪的一群,
這些扼殺自由、天才、光榮的屠夫啊!
你們躲在法律蔭庇下,對你們
公認和正義——一向是噤口無聲!……
但是還有神的裁判啊,荒淫的嬖人!
嚴厲的裁判等你們;
他決不理睬金銀的聲響,
他早看透你們的心思、你們的行徑。
那時你們求助於誹謗將徒然無用:
鬼蜮伎倆再不幫助你們,
而你們即使用你們那所有的汙血
也洗不淨詩人正義血痕!

俄文來源: http://www.litera.ru/stixiya/authors/lermontov/pogib-poet-nevolnik.html

中文來源: http://www.teachercn.com/zxyw/teacher/gzdyc/13792112132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