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屬廢坑

= . = 此處已屬廢坑 = . =
顯示具有 電影/電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電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Тайны Мира» с Анной Чапман 安娜查普曼的世界奧秘



Анна Чапман 安娜查普曼真的從情報員變成藝人了!?

還主持了一個節目 «Тайны Мира» с Анной Чапман == 安娜查普曼的世界奧秘,

他還是主持人喔~~
(Чапман 不用變格耶 o.O)

為什麼我知道, 因為我找到 1-30 集的影片載點 (掩面)

Еженедель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выходит в эфир каждий четверг в 22:00 на РЕН ТВ
這邊寫, 這節目是每周四晚上 10 點直播,

只是 REN TV 是哪一台? 沒印象......

這節目的介紹頁倒數第二段 --

У всего есть своё начало. Постарайся его увидеть, и тогда порядок сам организуется вокруг тебя. (Китайская мудрость)
У всего есть своё начало. 所有事物都有它的開始.
стара'ться / по- 努力, 勤奮, + инф.) 力求, 竭力
вокруг + 2 在...周圍, 環繞...
Постарайся его увидеть, и тогда порядок сам организуется вокруг тебя.
力求明白這事物, 那麼就能從你的周圍去組織出它的樣貌.
中國的成語...這是指見微知著?

Часть 30. Война за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тело
人體戰爭
實在很好奇這到底是什麼節目......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剪報] Школьников Владивостока обязали смотреть "Утомленных солнцем-2"

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 2

«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 2» — фильм режиссёра Никиты Михалкова. Является продолжением фильма «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 (1994). «Утомленные солнцем 2» — это дилогия, состоящая из двух 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ых полнометражных фильмов: «Утомленные солнцем: Предстояние» и «Утомленные солнцем: Цитадель», премьера первого из которых приурочена ко Дню победы и состоялась 22 апреля 2010 года, а второго была запланирована на 4 ноября 2010 года, но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перенесена на 2011 год [2]. Также планируется выпустить 15-серийную телеверсию[3].

資料來源: Wikipedia

Утомленные Солнцем 2: Предстояние - официальный сайт фильма
http://predstoyanie.com/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蘇聯時期的作家兄弟 -- Стругацкие Аркадий / Борис -- 新聞事件相關搜尋記錄

我一點都不想理會這篇新聞的真偽, 管他是俄國人想炒新聞, 或是美國人的抄襲, 那都不重要, 這篇只是用來記錄我找到的資訊.

----

* 新聞中提到的蘇聯時期作家兄弟, 他們的俄文名 --

Стругацкие Аркадий Натанович 和 Борис Натанович

* 作家兄弟的官方網站 -- http://www.abstrugatskie.ru/

* 幻想實驗室 (Лаборатория Фантастики) 網站上關於這兩位的生平, 著作 -- http://fantlab.ru/autor52

* 新聞中提到的 Noon universe, 就不要去管他那個中文翻錯的問題了, 直接看英文, 俄文原名是 Мир полудня, 在幻想實驗室的介紹中, 這是一堆文章的系列名 -- http://fantlab.ru/work17792

* 提到阿凡達抄襲的相關新聞 --

** "Аватар" оказался в центре трех скандалов -- 阿凡達陷入三個醜聞中心, 發表時間是俄羅斯時間 16:55 15.01.2010

** Стругацкий считает, что «Аватар» украл идею его романа -- Strugatskiy 認為阿凡達偷竊他的小說想法, 這篇更早, 發表時間是
23:49 02.01.2010

所以擁護者可以這麼說: 人紅是非多, 片子賺錢就有人眼紅; 至於我, 想說:想看新聞的, 用 google 打阿凡達的俄文 Аватар, 就可以找到, 或是作家兄弟們的姓氏 Стругацкие 以及小說的名字 Мир полудня, 都可以看到不少相關或是不相關的消息. 至於懂俄文的, 想看小說, 就去幻想實驗室網站中找, 再不然 google 上也可以找到一堆有電子書的網站.

----

《阿凡達》被指抄襲俄著作
2010-01-15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1395546/1.html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3D賣座電影《阿凡達》被指抄襲俄羅斯的暢銷科幻小說。占士金馬倫執導的《阿凡達》,全球累積票房已超過十三億美元,但近日被指與俄羅斯暢銷科幻小說的人物及場景《月亮宇宙》(Noon Universe)相似。

《月亮宇宙》是俄羅斯十本暢銷系列科幻小說的場景,由兄弟作家阿爾卡季(Arkady Strugatsky)和鮑里斯(Boris Strugatsky)在六十年代蘇聯時期創作。

《阿凡達》電影裏的潘朵拉星球,也在那系列小說出現,而且兩者的故事都發生在二十二世紀。兩者的潘朵拉星球上的生物,名字都很相似,《阿凡達》的稱為Na'vi,小說的則稱為Nave。

那系列小說的其中一位作家阿爾卡季,已於一九九一年逝世,弟弟鮑里斯仍在生,現年七十六歲,上周接受訪問時說,沒有看過《阿凡達》,他似乎對有關抄襲的報道不感興趣。阿爾卡季和鮑里斯的小說銷售量達數以百萬計。很多讀者都認為,兩人的小說諷刺前蘇聯的共產政權。

有關抄襲的報道周一在俄羅斯主要報章《新報》刊登,由作家兼記者貝科夫撰寫,他說《阿凡達》和那系列小說有很多相似地方。他寫道︰「(阿凡達的)Na'vi令人清楚記起(小說的)Nave。」

另一份俄羅斯報章《共青團真理報》,更用全版報道這事,而且仔細比較兩者相似的地方。在俄羅斯的戲院,很多觀看《阿凡達》的觀眾在電影開始不久,就已經說《阿凡達》與那系列小說很相似。

不過,占士金馬倫堅稱是原創的,他早在一九九四年已寫作《阿凡達》的劇本,長達八十頁。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Николай Караченцов (Nikolai Karachentsov)

上週五晚上的俄文課裡, 提到了一位在 "彼得堡的秘密" 連續劇中演出的演員 - Николай Караченцов, 今天在俄新網上就看到一則和他有關的新聞.

Юбилейный вечер Караченцова проходит в Московском театре Эстрады

сюжет 專題
65-летие Николая Караченцова

課本上他的姓打錯了一個字母 -- Никола'й Кара'ченцев, 應該是 Кара'ченцОв.

Караченцов, Николай Петрович - wikipedia
他是蘇維埃和俄羅斯的電影與戲劇演員, 在 1989 年獲得蘇俄的國家藝術家 (Народный артист РСФСР) 稱號, 在維基百科上他參予演出的作品真是豐富.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剪報] 飽撈28億《末世薔薇》女星波雅斯卡亞一年不拍片

飽撈28億《末世薔薇》女星波雅斯卡亞一年不拍片
2009/10/17,21:29
http://video.libertytimes.com.tw/topnews.php?i=4227


飽撈28億《末世薔薇》
女星波雅斯卡亞一年不拍片

第一第二都是她《末世薔薇》
女星波雅斯卡亞吸金28億無敵手

俄國美豔女星麗莎波雅斯卡亞(Eliza Boyarskaya),近來身價越來越暴漲,她雖堅持一年僅拍一部電影,但近兩年所演出的兩部片《命運的捉弄2》(The Irony of Fate 2)和《末世薔薇》(The Admiral),卻分居俄國百年影史的第一和第二最高票房。麗莎波雅斯卡亞更因為兩片票房一共吸金超過了28億台幣,而搖身成為俄國史上最會賺錢的女星。新作《末世薔薇》下週五(10/23)將在台上映。

現年24歲、系出演藝名門的麗莎波雅斯卡亞(Eliza Boyarskaya),雙親都是俄羅斯影壇的大明星,尤其她的父親風度翩翩,當年更是讓名媛淑女爭相拜倒的銀幕偶像。麗莎波雅斯卡亞成名的過程十分有趣,志不在電影的她,原先只想當個新聞主播,卻因19歲時意外獲得德國邀請,參加了《帝國毀滅》(The Downfall)的演出一砲而紅,自此從國際影壇爆紅回俄國,想邀她演出的製片幾乎擠爆了她家門口,演藝事業擋都擋不住。麗莎波雅斯卡亞雖堅持一年最多只拍一部電影,卻片片都是上選。前年她演出翻拍俄國經典的電影《命運的捉弄2》,竟在俄國創下了18億台幣的天文票房,該片並登上俄國影史票房冠軍;去年她又接演新片《末世薔薇》,該片又開出12億5千萬台幣的驚人票房,成為俄國去年的賣座冠軍。麗莎波雅斯卡亞吸金功力果然無人能及!

波雅斯卡亞尋愛五千里《末世薔薇》愛不到票房更旺

奇妙的是,麗莎波雅斯卡亞雖以《命運的捉弄2》和《末世薔薇》兩片成功吸金,但銀幕上和她演出對手戲的,卻都是同一人──俄國影壇的人氣金童康斯坦汀卡賓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y)。由於觀眾愛看波雅斯卡亞和卡賓斯基銀幕談愛,已到了癡狂程度,幾乎讓捧錢前來的製片,完全不敢更動這對「銀幕情侶」。但有趣的是,觀眾雖然喜歡看他們兩人一起演戲,卻似乎只偏愛兩人永遠不能結合的愛情悲劇,票房結果也印證了結局越悲慘、電影越賣座。麗莎波雅斯卡亞在新片《末世薔薇》飾演女主角安娜,她在一場慶功舞會上,邂逅了功業彪炳的海軍名將高爾察克(康斯坦汀卡賓斯基飾)。然而眼前的這位英雄,卻是和她丈夫並肩作戰的同袍戰友,儘管兩人已各有婚姻,但世俗的約束,卻擋不住他們的愛情和仰慕…。當高爾察克流放西伯利亞時,安娜也不顧一切拋下丈夫,獨自踏上了橫亙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去尋找她一輩子的最愛…。

麗莎波雅斯卡亞在《末世薔薇》情路坎坷,片中她為了尋愛,不但扮成修女,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上長途跋涉5000公里;戲外為了拍攝該片,她更頂著攝氏零下20度的酷寒,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冬夜裡工作了數個月。但當《末世薔薇》辛苦的拍片工作一結束,麗莎波雅斯卡亞隨即決定放自己大假,一年都不接拍新片。這部由這位外型美豔、性格隨性的女星麗莎波雅斯卡亞所主演的鉅片《末世薔薇》,將於10月23日正式上映。

中文官網:http://theadmiral.swtwn.com
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theadmiral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剪報] 帥男卡賓斯基《末世薔薇》戲內外上演生死戀

【新聞】/ 帥男卡賓斯基《末世薔薇》戲內外上演生死戀
http://blog.sina.com.tw/theadmiral/article.php?pbgid=87035&entryid=602799

《末世薔薇》去年底雖在俄國大賣了12億5千萬台幣,卻在同時,這位俊帥男星在現實人生中也經歷一場感人熱淚的生死戀...

八年婚姻傷心訣別《末世薔薇》男星卡賓斯基與妻相約來世情

俊帥男星康斯坦汀卡賓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y),是當今俄國影壇的首席男星,主演過的電影幾乎霸據俄國影史票房排行榜的前十名,更一次次驚奇地超越記錄,即將於10月23日在台上映的戰爭愛情悲劇《末世薔薇》(The Admiral)就是他的最新代表作。

巧合的是,就在《末世薔薇》在俄國創下了驚人的12億5千萬台幣票房時,他深愛的妻子竟也同時撒手人寰,戲裡戲外愛情悲劇同時上演,使他的忠實影迷幾乎哭斷肝腸。

康斯坦汀卡賓斯基也是美國觀眾最廣為熟知的俄羅斯男星,名作《決戰夜》(Night Watch)與《日巡者》(Day Watch)都堪稱俄羅斯電影邁向商業新紀元的里程鉅作,近期則以新作《末世薔薇》再次轟動全球。

《末世薔薇》去年底雖在俄國大賣了12億5千萬台幣,卻在同時,這位俊帥男星在現實人生中也經歷一場感人熱淚的生死戀。與他結褵八年的電台節目主持人妻子安娜塔西亞(Anastasiya Khabenskaya),於去年懷孕時竟發現罹患腦癌,焦急的卡賓斯基即使散盡家產,也非要帶她從於莫斯科飛到洛杉磯遍尋名醫治療。

後來安娜塔西亞堅持冒險生下兒子,身體卻從此病入膏肓,最後她以35歲的花樣年華與世長辭,留給卡賓斯基一個一歲大的兒子。安娜塔西亞辭世時《末世薔薇》正在俄國上映,戲裡和戲外的愛情悲劇竟同時上演,幾使愛護他的影迷放聲同哭。

讓人感動的是,卡賓斯基在妻子臨終的病榻上,和愛妻再舉行了一次俄國傳統東正教的婚禮,約定來生再當夫妻。卡賓斯基的深情之舉,也使不少俄國女性觀眾感動得淚流滿面。

俄國電影百年鉅獻《末世薔薇》卡賓斯基扮名將創12億票房

現年37歲的康斯坦汀卡賓斯基,雖貴為俄羅斯影壇首屈一指的大明星,卻對人生悲歡際遇完全無可奈何。巧合的是,他在賣座鉅片《末世薔薇》中飾演俄羅斯近代史上最負盛名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一生功業彪炳最終卻難過情關。

高爾察克將軍曾在波羅的海,以水雷戰術力破德軍艦隊而舉世聞名;戰無不克的他,卻在秘密情人安娜(麗莎波雅斯卡亞Liza Boyarskaya飾)的面前,永遠無可自拔地為愛投降…。

《末世薔薇》劇情即透過高爾察克的這位美麗情婦安娜,回首看她當年與這位海軍名將一段不被允許的婚外愛情。當時俄羅斯帝國即將殞落,兩人相遇時又都是已婚身分,即使相互吸引卻無法相愛,在動盪時代下歷經了數度分合後,愛情竟然與危在旦夕的國家命運,緊緊相扣在一起…。

這部改編自真人實事的《末世薔薇》費時5年籌備,拍攝工作日更長達241天,總計耗資5億5千萬台幣拍攝,被視為俄國電影100年的史詩鉅獻。《末世薔薇》將於10月23日上映,電影介紹詳見中文部落格

官方網站:http://theadmiral.swtwn.com/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音樂] Viktoriya Daineko «安娜» - «末世薔薇» 插曲

Виктория Дайнеко «Анна» из фильма «Адмиралъ»



這首歌名為 «安娜», 歌詞是由 Анна Тимирёва (Anna Timiryova -- 劇中女主角) 所寫, 他的原名是 Анна Васильевна Сафонова (Anna Vasilievna Safonova), 生卒年: 1893-1975, 父親是作曲家 Василий Ильич Сафонов (Vasiliy Safonov), 有兩段婚姻, 配偶分別是 Тимирёв (Timiryov) 和 Книпер (Kniper).

1911 年, 嫁給海軍士官 Сергей Тимирёв (Sergei Timiryov), 1918-1919 年, 當時為蘇聯國內戰爭期間 - 白軍與布爾什維克的戰爭, Kolchak 擔任白軍統帥, Anna 擔任翻譯, 1922 年嫁給建築師 Kniper.

與 Сергей Тимирёв (Sergei Timiryov) 育有一子 - Владимир Сергеевич Тимирёв (Vladimir Sergeevich Timiryov), 是名畫家.

在維基百科上, 關於他的俄文條目中是這樣子介紹他 --

Анна Васильевна Книпер (урождённая Сафонова, в первом замужестве Тимирёва; 1893—1975) — русская поэтесса,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жена адмирала Колчака, мать художника Владимира Тимирёва.

Anna Kniper (本姓 Safonova, 第一段婚姻嫁給 Timiryov; 1893-1975) - 俄羅斯的女詩人, 上將 Kolchak 的情婦, 畫家 Vladimir Timiryov 的母親

Anna 和 Aleksandr 往來的書信在 2002 年集結成書在聖彼得堡出版 (ISBN: 5-86007-345-3), 書名是 "Милая химера в адмиральской форме : Письма А. В. Тимиревой А. В. Колчаку, 18 июля 1916 г. — 17-18 мая 1917 г." (海軍上將形式的甜蜜空想: 1916. 7. 18 - 1917. 5. 17-18 Timiryova 給 Kolchak 的書信)

* Адмиралъ (末世薔薇) 的俄文電影官方網站上收錄 Anna Timiryova 的詩作 (Стихи Анны Тимиревой)

歌詞

Виктория Дайнеко «Анна» из фильма «Адмиралъ»

стих Анны Тимиревой (Anna Timiryova 的詩篇)

Полвека не могу принять,
Ничем нельзя помочь,
И все уходишь ты опять
В ту роковую ночь.

А я осуждена идти,
Пока не минет срок,
И перепутаны пути
Исхоженных дорог.

Но если я еще жива,
Наперекор судьбе,
То только как любовь твоя
И память о тебе.

參考資料

* Колчак, 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 Книпер, Анна Васильевна
* Адмиралъ

[音樂] Valeriy Meladze «儘管» - «末世薔薇» 插曲

Валерий Меладзе «Вопреки» из фильма «Адмиралъ»



這是 Адмиралъ (末世薔薇) 的插曲, 由 Валерий Меладзе (Valeriy Meladze) 演唱, 這 mv 拍的實在有夠認真, 連歌手都是髒髒的, 實在是很入戲.

歌詞

Валерий Меладзе «Вопреки»

Вот и кончилась тетрадь, а повесть недописана
Прости меня, но...
Обрывается строка, в жизни так бывает
Что дальше я и сам не знаю...

Забывается вчера, ни числа, ни имени
Спаси меня...
Я, что имею - не храню, а потерявши - плачу
А у тебя ведь всё иначе...

Припев:
Каждый день я искал твой призрачный след
Любви больше нет, беги
Вопреки я здесь, я с тобой пока гаснет свет
И стихнут мои шаги...

Вот и кончилась тетрадь,
Ты не поверишь, - мне легко, мне так легко
Я, предаю её огню, пальцы обжигая
Прощаю Вас и отпускаю

Припев:
Каждый день я искал твой призрачный след
Любви больше нет, беги
Вопреки я здесь, я с тобой пока гаснет свет
И стихнут мои шаги...

Соло.

Припев:
Каждый день я искал твой призрачный след
Любви больше нет, беги
Вопреки...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電影] 《末世薔薇》 (Адмиралъ / The Admiral)


新聞: 俄國上將婚外情影片曝光! 登上大銀幕票房破12億元 / 記者李玲玲 / NOWnews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我那個舊 blog, 在去年獵狼傳說在好萊塢頻道播出時, 好萊塢頻道有位好心的藏鏡人也順道留了言告知這部片在俄國上映的消息, 當時我就找了相關的預告片看了, 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 台灣也能夠上映這部電影, 真的太令人感動了.

這部片的俄文原名是: Адмиралъ, 與英文片名同樣, 也就是 "海軍上將", 這個在詞尾加上 ъ 硬音音符, 第一次是在俄羅斯文學三巨人展上, 普希金的文稿上看到, 印象中那是 20 世紀以前的俄文的寫法, 字詞最後如果是子音, 那麼就會有這個硬音音符的存在, 目前, 如果去俄國看報紙, 那個商人報的報名最後, 就會看到這個硬音音符 ъ, 所以雖然在字典裡不管是找不到 адмиралъ 或是 коммерсантъ, 絕對不是他打錯, 而是時代不同啦. 沒看過商人報? 請看: http://www.kommersant.ru/daily/

回頭繼續講海軍上將 The admiral, 這是由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 描寫的是 20 世紀初, 俄羅斯帝國末日當時一位軍官的故事, 片中歷經 20 世紀初俄羅斯最紊亂的那個年代, 帝國末日, 兩次革命, 布爾什維克起, 在拿著字典按完影片介紹的全文後, 我只想潑冷水 -- 為什麼歷史或是戰爭這類大戲一定要拉愛情來亂? 而且還都是這種外遇大戲, 是說...戰亂中比較容易遇到真愛? 還是別看我胡說八道壞了大家的興趣, 請去看看英文維基或是英文的相關介紹, 或是電影中文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theadmiral/ 了解這部影片的奧義吧.

這部片真正讓我很 high 的是從夜巡者之後讓我迷上的那個男主角 Anton: Константин Хабенский - 康士坦丁 哈賓斯基, 他在這部片裡飾演的也是男主角 - 俄帝末的白軍海軍上將 Aleksandr Kolchak.

當時早已是已婚身分的 Kolchak 愛上了一名已婚的安娜 Anna Timiryova, 飾演安娜的是 Елизавета Боярская (Elizaveta Boyarskaya), 看到那個姓就讓我一直在想, 她是不是和小鬍子有關係, 幸好 wikipedia 上資料夠齊全, 點過去一看, 果然是! Elizaveta Boyarskaya 全名: Elizaveta Mikhailovna Boyarskaya, 1985 年 12 月 20 日出生於聖彼得堡, 是演員世家.
Елизавета Боярская родилась в Ленинграде 20 декабря 1985 года в семье актёров Михаила Боярского и Ларисы Луппиан.
從他們兩位曾經演出過的片子名單上可以發現, 他們兩個在命運的捉弄續集 (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Продолжение) 中也合作過.

俄國福斯的 youtube 頻道上有幾段末日薔薇的預告片, 由於已經勾選禁止嵌入, 就請去頻道上, 或是由中文官網上觀賞.

預告片: The admiral

因為很多資料中文官網上都可以看到, 實在不想挑戰著作權法和自己的運氣, 所以不抄不貼, 只提供網址, 有興趣的人 -- 我希望大家都很有興趣 -- 都能去看看, 記得, 10 月 23 日台灣上映, 要去電影院看喔!

資料來源:
* 官方網站: Фильм Адмирал, Колчак - история жизни, Адмирал Колчак и Анна Тимирева.

* 中文官網: 末日薔薇

* Адмиралъ - ruskino.ru

* Адмиралъ - Wikipedia

* Admiral - IMDB

[剪報] 俄國上將婚外情影片曝光! 登上大銀幕票房破12億元

俄國上將婚外情影片曝光! 登上大銀幕票房破12億元
(2009/09/27 12:45)
記者李玲玲/綜合報導
http://www.nownews.com/2009/09/27/38-2511764.htm

耗資5億5千萬拍攝,被稱作「俄國影史上最大製作」的電影《末世薔薇》(The Admiral)即將於10月23日在台上映。描述一段世紀末感人愛情的電影,故事改編自俄國當年權傾一時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婚外情的真實故事。在俄國上映至今已創下12億元驚人票房紀錄。

描述上將婚外密戀的電影《末世薔薇》,片中除了有蕩氣迴腸的末世愛情外,為了對映當時一次大戰的戰爭背景,更發動了海軍艦隊、裝甲部隊,甚至還出動數艘潛水艇投入拍攝;拍攝地點更自波羅的海,一路挺進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大城,最後更深入被白雪冰封的西伯利亞,震撼場面可謂空前!

這部費時5年籌備、被視為紀念俄國電影100年的史詩鉅作《末世薔薇》,在獲得俄羅斯國防部和電影委員會的雙雙支持下,自2007年盛夏一直拍到2008年初春,總計拍攝了241天,不計算俄羅斯國防部的無價支持,都還花費了5億5千萬的製作費,可說是相當驚人!

為了呈現這段纏綿悱惻的史詩愛情,劇中邀請了以《決戰夜》(Night Watch)大紅的俊帥男星康斯坦汀卡賓斯基(Konstantin Khabensky)和《帝國毀滅》(The Downfall)的豔麗女星麗莎波雅斯卡亞(Liza Boyarskaya)領銜主演,並由曾勇奪柏林影展6項大獎的俄國新銳導演安德烈克拉夫庫克(Andrei Kravchuk)來執導,2009年一上映馬上刷新俄羅斯影史開票紀錄,最後更以高達12億5千萬台幣的總票房,一舉超越了《鐵達尼號》在俄國創下的紀錄,成為近年最賣座的電影。

這部改編自真人實事的《末世薔薇》,劇情透過美麗神秘女子安娜的一生,回首看她當年與這位海軍名將一段不被允許的婚外愛情。當時俄羅斯帝國即將殞落,兩人相遇時又都是已婚身分,即使相互吸引卻無法相愛,在動盪時代下歷經了數度分合後,愛情竟然與危在旦夕的國家命運,緊緊相扣在一起。堪稱俄國影史上最大製作的電影《末世薔薇》將於10月23日在台上映,而電影中文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theadmiral/,已搶先放送充滿震憾的預告片。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Maksim & Ligalaiz «天空, 沉睡吧!» - 電影 «塔拉斯 布爾巴» 插曲

Максим и Лигалайз «Небо Засыпай»



電影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的插曲, 由 Maksim 和 Ligalaiz 合唱.

這首曲子早在 2007 年 Maksim 第二張專輯 «學會飛翔» 發行前, 我就在非官方網站上聽過了, 原以為會出現在該張專輯中, 結果是遲到現在才真正的問世, 當時歌曲的名字是鳥 птицы.

隨著這部紀念果戈里的電影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同時發表 mv, 我想假設上上週在俄羅斯廣播電台上聽到的新曲子, 那麼是不是可以開始期待 Maksim 的第三張專輯?

會有今天的三連發也是因為這部 mv, 太好奇的結果, 好奇背後的影片到底是什麼, 結果...結果...我從下午到現在就一直陷在果戈里的小說, 這部電影中.

歌詞

Максим и Лигалайз «Небо Засыпай»

[МакSим]
Не тревожьте землю птицы
Не ищите ветра в поле
Превратите копья в спицу
Я птенцов собой закрою

Спите дети, сны в лукошке
Под подушкой тихо спрячу
Щечки в теплую ладошку
Засыпай скорее крошка.

Припев:
Небо засыпай, баю-баю-бай
Сердце тише, не мешай
Силы отдавай, возврати их в край
Где цветёт сирень, где кружится Май.

[Лигалайз]
Послушай меня ты сынку
Судьба наша-конь да поле
Звонкая сабля - вот наша доля
Дома в покое не будет нам воли.

Рождённый для рыцарской славы
Стоя за плугом гибнет со скуки
Сердце таких на казацкие сечи
Где близкие духом воины, други.

Покуда горят наши церкви
Брат за червонцы продаёт брата
Наше святое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ие
За беззаконие явиться расплатой.

Выйдем на чуждие земли
Силу свою разомнём, погуляем
Пусть дорогие соборы неверных
Праведным страхом огонь обуяет.

[МакSим]
Заведите песнь синицы
Пусть им мирный дом приснится
Не смотрите так сестрицы
Верю их спасёте птицы.

Неужели ночь в зените
Солнце в поле заманите
Утро в окна не пустите
Мне б ещё теплом напиться.

Припев:
Небо засыпай, баю-баю-бай
Сердце тише, не мешай
Силы отдавай, возврати их в край
Где цветёт сирень, где кружится Май.

[Лигалайз]
Выйдем отрядама стройными в степи
Скачем лихим разрежем просторы
Пусть о казачестве воином вести
Разносит вокруг чёрный ворон.

Острые копья мы воткнём в небо
Полками затмим горизонты
Знает уже враг не откупиться
От казака ему золотом жёлтым.

Мы выступаем не за трофеев
Ведёт нас вперёд великая вера
Если погибнуть за землю родную
Не побоиться тут каждый быть первым.

Лютая братия будет битва
Сложат былины мудрые деды
А коли останемся в поле навеки
Что-ж, жить нам после - в легендах.

[МакSим]
Припев:
Небо засыпай, баю-баю-бай
Сердце тише, не мешай
Силы отдавай, возврати их в край
Где цветёт сирень, где кружится Май.

Силы отдавай, возврати их в край
Где цветёт сирень, где кружится Май.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電影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今年 (2009) 4 月 1 日適逢果戈里 200 年冥誕, 從俄羅斯新聞網上特別設立的專題報導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其中一個活動就是隔日在俄羅斯上映的這部電影 --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這是一部與歷史, 與戰爭有關的電影, 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同時也是一部與親情, 愛情相關的影片, 電影的官方網站上在大大的標題下寫著 От любви до ненависти (從愛到恨), 不免讓人想到這當中將扯進的情感糾葛.

首演 Премьера
俄羅斯境內 В России: 02.04.2009
類型 Жанр: драма, войн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戲劇, 戰爭, 歷史)
導演 Режиссер: Владимир Бортко (Vladimir Bortko)
主演 В ролях:

* Богдан Ступка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 Игорь Петренко (Андрий – младший сын Тараса Бульбы) 布爾巴的小兒子 - Andriy
* Владимир Вдовиченков (Остап – старший сын Тараса Бульбы) 布爾巴的大兒子 - Ostap
* Магда Мельцаж (Панночка) - 女主角 Pannochka - 好美好有氣質喔
* 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н (Куренной) - Kurennoy,
* Юрий Беляев
* Михаил Боярский (Козак Мосий Шило) - Kozak Mosiy Shilo - 這個人也是歌星, 就是每次上週六之夜穿黑西裝, 戴黑帽子, 留個小鬍子的那位大叔, 那首讓我跳針唱了一個月 Спасибо, родная (謝謝你, 親愛的) 的主唱者
* Ада Роговцева, Борис Хмельницкий, Даниэль Ольбрыхский (Красневский)

影片內容
16 世紀中葉, Rech Pospolitaya 入侵俄羅斯的土地, 殖民並傳佈天主教的教義. 老哥薩克人布爾巴為了兩個兒子向波蘭城主報仇而加入民兵團. 小兒子名為 Andriy, 大兒子叫做 Ostap. 其中一個為了波蘭公主背叛祖國, 另一個被波蘭人俘虜並公開處決.

В кадре
Середина XVI века, Речь Посполитая захватывает русские земли, насаждая рабство и католицизм. Старый казак Бульба вступает в ряды народного ополчения, чтобы отомстить панам за двух сыновей — младшего Андрия и старшего Остапа. Один отрекся от родины ради польской принцессы, другой был схвачен поляками и публично казнен.

背景
這部電影與果戈里的小說同名. 影片的首演原本計畫在 2008 年的 11 月, 不過後來變更為 2009 年 4 月 2 日與 200 年俄羅斯古典文學名著連結在一起. 影片中的一位顧問是曾經在 "英雄本色 (Braveheart - 梅爾吉勃遜演的那部)" 中擔任劍術指導的劍術家 Nik Powell.

За кадром
Одноименная повесть Николая Гоголя. Премьера фильма планировалась на ноябрь 2008 года, но была перенесена на 2 апреля 2009 в связи с 200-летним юбилеем русского классика. Одним из консультантов картины был фехтовальщик Ник Пауэлл, работавший на "Храбром сердце".

Цитаты (這部份跳過, 這是導演的談話片段)
"Мы долго разговаривали с Богданом Ступкой о том, о сем. И вдруг как заору: "А Украина стоит того, чтобы отдать за нее жизнь?!" У Ступки пар пошел из глаз: "Да-а-а!"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все стало на свои места"

"Мы долго работали над сценой, когда Дрейден-Янкель кричит: "Схватить жида, поймать жида, потому что все, что есть худшего в мире, это..." В этом крике истомная горечь. Это как бы парафраз Шейлока — в ино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 разрезе" (Режиссер Владимир Бортко)
電影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塔拉斯 布爾巴) 預告片



影片資訊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2009) / Film.ru
http://www.film.ru/afisha/movie.asp?code=TARBULBA

電影官網

"Тарас Бульба"
http://www.tarasbulbafilm.ru/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音樂] «Полгода плохая погода (壞天氣)» из фильмов «Мэри Поппинс, до свидания!»

昨天夜裡寫了篇蘇聯時期影集 «Мэри Поппинс, до свидания!», 當中有首繽紛夢境, 今天推另外一首歌, 是為在整張原聲帶的第二首, 名稱為壞天氣.

英文是 Bad weather, 俄文的名字, 起碼找到三個, Плохая погода (壞天氣), Полгода плохая погода (半年壞天氣), непогода (惡劣天氣), 所以只要是提到片名是 «Мэри Поппинс, до свидания!» (Goodbye, Mary Poppins!), 提到天氣惡劣的相關詞, 都是指這首就對了.



歌詞

«Полгода плохая погода» из фильмов «Мэри Поппинс, до свидания!»

音樂 музыка М. Дунаевский, 歌詞 слова Н. Олев
演唱 исполняет Павел Смеян и Наталья Ветлицкая

Изменения в природе происходят год от года.
Hепогода нынче в моде, непогода, непогода.
Словно из водопровода льет на нас с небес вода.
Пол года плохая погода. Пол года - совсем никуда.
Пол года плохая погода. Пол года - совсем никуда.

Припев:
Hикуда, никуда нельзя укрыться нам,
Hо откладывать жизнь никак нельзя.
Hикуда, никуда, но знай, что где-то там
Кто-то ищет тебя среди дождя.

Грома грозные раскаты от восхода до заката.
За грехи людей расплата - непогода, непогода.
Hе ангина, не простуда - посерьезнее беда:
Пол года плохая погода. Пол года - совсем никуда.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蘇聯時期影集 «Мэри Поппинс, до свидания!» (Goodbye, Mary Poppins!)

一位老友找到一張原聲帶, 是 «Мэри Поппинс, до свидания!» (再見, Mary Poppins!)這部影片的, 感謝好友的熱心推薦, 正在聆聽中, 以下這段影片播放的是原聲帶中序位第七的曲子, 曲目名稱是 «Цветные сны» (繽紛夢境), 演唱的女聲是 Татьяна Воронина (Tatiyana Voronina), 也是影片中飾演 Marry Poppins 歌唱時的幕後女聲.



關於影片

在 wikipedia 上找到關於這部影片的一些資料...

這是蘇聯時期 (1983) 的文藝影片, 是音樂劇, 當時共拍攝了兩集, 分別是 «Леди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 完美女士», «Неделя кончается в среду 週末結束在星期三», 根據作品 Памелы Трэверс 情節改編.

劇情背景是 1980 年代英國 Vishnyoviy 街上的 Banks 家族, 收到關於商業領導人家庭破產的通知, 擔心地尋找自己孩子們的褓母和在報紙上刊載公告. Mary Poppins 根據公告來到這裡, 她原來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褓母. 她也懂得野獸與飛禽的語言, заставить (迫使) не в меру любезного (殷勤的) мясника (肉販) запеть оперным голосом (開始用歌劇式的歌喉歌唱), 使雕像復活, 使充滿敵意的 Andrew 小姐安靜, 甚至賦予成年人有機會短時間的體驗自己的童年...Mary Poppinc 非常的理智, 嚴謹, 同時 - 善良而可愛.

資料來源: http://ru.wikipedia.org/wiki/%D0%9C%D1%8D%D1%80%D0%B8_%D0%9F%D0%BE%D0%BF%D0%BF%D0%B8%D0%BD%D1%81,_%D0%B4%D0%BE_%D1%81%D0%B2%D0%B8%D0%B4%D0%B0%D0%BD%D0%B8%D1%8F!
** 當中的那句實在是不懂語序和詞組間的關連, 是指會讓肉販開始唱歌嗎? 很疑惑ㄋㄝ

歌詞

«Цветные сны» из фильмов «Мэри Поппинс, до свидания!»

Все что было много лет назад
Сны цветные бережно хранят
И порой тех снов волшебный хоровод
Взрослых в детство за руку ведет

Сны где сказка живет среди чудес
Сны где можно достать звезду с небес с небес
Счастлив тот счастлив тот в ком детство есть

Детство наше давно прошло
Прошлой жизни букварь прочло
Лето осень зима и нет весны
Но хранят той весны тепло
Но хранят той весны тепло
Наши детские сны

Детских снов чудесная страна
Людям всем до старости нужна
Только жаль что нам когда взрослеем мы
Редко снятся те цветные сны
Сны где сказка живет среди чудес
Сны где можно достать звезду с небес с небес
Счастлив тот счастлив тот в ком детство есть
Детство наше давно прошло
Прошлой жизни букварь прочло
Лето осень зима и нет весны
Но хранят той весны тепло
Но хранят той весны тепло
Наши детские сны
Наши детские сны
Наши детские сны
Наши детские сны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剪報] 俄新網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 4

俄新網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 4
23:05 2009-07-08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90708/42527751.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高懿潔

--直播的戰爭

筆者在專題B組工作了幾天後,就被調去了新聞直播組。其實,"聚焦俄羅斯"攝制組這次除了需要貢獻10集專題片之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制作與上合、金磚四國峰會以及胡主席訪俄相關的新聞小專題並進行現場直播。

制片人劉愛民、主持人張羽,外加我們兩個助理--這就是中方直播組的全體人員了。當然我們還有兩個堅實的後盾:CCTV俄羅斯的駐地記者陸彪和王溪。他們在直播中幫了我們不少忙,但畢竟還有繁重的時政報道工作,直播的擔子關鍵還得靠我們四個人自己挑。中國國家領導人並非第一次訪問俄羅斯,但據了解,此前大陸媒體還從未在俄羅斯進行過獨立直播。盡管按計劃直播是從峰會開始前兩天一直到胡主席訪問結束,也就是6月13日至18日,但必須在一個多星期之前就開始進行全方位的准備。

首先必須確定直播的時間地點和內容,這就需要盡可能全面的了解莫斯科與葉卡捷琳堡這兩個城市,並且需要在這兩個大事件發生的十天前就盡可能多的掌握它們的相關信息。中國觀眾對莫斯科已經比較熟悉了,但對葉卡捷琳堡卻相對陌生,加上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又是第一次舉辦如此重大的活動,因此我們決定把直播的重點放在後者。至于直播的具體時間,除了要與新聞事件的時間相吻合以外,還必須兼顧國內的播出時間。大家不要忘記了,北京與莫斯科相差4個時區,和葉卡捷琳堡則有2個小時的時差。盡管葉卡捷琳堡到晚上11點天還是亮的,但凌晨 1點還坐在電視機前看新聞的中國觀眾就寥寥可數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直播的時間絕對不能占用每晚9點30分《聚焦俄羅斯》專題片的播出時間。

制定了一份粗略的直播計劃書後,就需要把這份文件遞交到各個相關部門的手中。實際上,除了兩名助理,所有直播人員都已經完成了注冊手續;但直播與普通新聞報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衛星車。直播畫面就是通過車上的設備傳到衛星,才得以在國內頻道播出。由于技術方面的要求,衛星車和攝像機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最多300米。屆時在各國領導人匯集的峰會現場,報道人員能夠處在多近的距離,衛星車被允許停放的範圍是怎樣的,都是棘手的問題。

剛開始四處奔走的時候各個單位肯定是相互推諉,我們的直播計劃也四處碰壁。而拍攝專題片時的一個契機,使我們這些在俄羅斯毫無直播經驗的人看到了曙光。

在採訪梅德韋傑夫總統期間,攝制組結識了總統新聞局的副局長阿列克謝·巴甫洛夫以及他的助手葉弗蓋尼婭。當時這位年輕的副局長就說過,如果攝制組在報道峰會和胡主席訪俄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可以找他。通過葉弗蓋尼婭,我們聯系上了新聞局專門負責峰會事宜的顧問瑪利亞·謝爾蓋耶娃。

"要進入國家領導人出席的活動現場,安全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為什麼衛星車的停放會那麼麻煩的原因。但是,我們會考慮你們的請求,並且打算和貴台代表以及安全部門一起討論你們希望停放車輛的每一個具體地點。據我們所知,你們會在6月9日抵達葉卡捷琳堡,到時我們的先遣部隊會在那兒等著你們,你們抵達之後直接聯系我就行。"謝爾蓋耶娃在看了輾轉遞到她手中的直播計劃書後,給我們發郵件寫道。

6月10日上午,我們在峰會新聞中心所處的葉卡捷琳堡世貿酒店大廳見到了這位新聞官。在之前的接觸當中,我一直以為謝爾蓋耶娃是35歲左右的資深顧問,沒想到走下樓的居然是一位20多歲青春靚麗的小姑娘,她一身休閒的打扮倒令我們這些身著正裝的人有點兒不好意思了。

後來筆者陸續見到了總統新聞局的其他新聞官,包括副局長阿列克謝·巴甫洛夫本人,親眼驗証了制片人劉愛民所說的"年輕的班子"。而且幾乎每次見到他們都是T恤+牛仔褲的搭配,似乎沉重的直播任務到了他們手里就變得"舉重若輕"了。

謝爾蓋耶娃說,現在攝制組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給衛星車在峰會進行注冊,這個手續他們總統新聞局已經幫我們辦理了, 6月14日晚間應該就可以拿到通行証,有可能更早。

當晚9點左右,我突然收到了謝爾蓋耶娃的短信:"娜佳!直播組名單的最後兩個人沒有注冊!現在注冊還來得及,要盡快行動!"其實名單上的最後兩個人就是筆者本人和另一位助理趙菲。因為按照官方程序,峰會網站的媒體注冊入口早在5月1日就關閉了,而我們這兩位助理是5月末剛剛進入節目組的,對于來不及注冊這個事實我們早有心理准備。這時聽說還有希望,對整個直播組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第二天上午,在謝爾蓋耶娃的指點下,兩名助理的注冊信息成功上交。

隨著峰會的一天天逼近,我們了解的信息越來越詳盡,直播計劃也必須跟上這個節奏。筆者已經記不清楚,自己的電腦里存了多少個版本的直播計劃;也數不過來,向多少個相關單位發送了這份計劃書。

6月11日,我們擬完了修訂版的直播計劃書,並在晚間通過中國駐葉卡捷琳堡領事館照會的方式送到了俄羅斯國家電視台技術制作部第一副主任塔烏別的手中。

俄羅斯國家廣播電視台(VGTRK)是此次峰會的指定直播單位,列昂尼德·塔烏別是VGTRK負責峰會事宜的全權代表,他已經71歲了,在俄羅斯傳媒界是個德高望重的人物。

"我在電視行業幹了47年",塔烏別看著計劃書上領事館的紅章子,半開玩笑說道,"還是頭一次收到這麼正式的申請。"

塔烏別說,他去過中國好幾次了,去年奧運期間也去了北京進行直播,中國人的好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了這份計劃書後,塔烏別立刻就拿出了總統新聞局的一份聯絡人名單。

"安德烈·謝列德尼亞科夫是負責凱悅酒店(上合峰會主會場)的,安娜·拉耶夫斯卡婭--謝瓦斯季亞諾夫私宅(金磚四國峰會主會場),亞歷山大·瓦西里耶夫專管機場。他們都是我的好孩子。娜佳,快把這些電話記下來。"

"憑我的經驗,這里邊兒難度最大的是機場",塔烏別說著便撥通了瓦西里耶夫的電話,"他剛吃過飯,要知道一個剛吃飽的人心情肯定不會差,所以我們現在找他算是找對了。"不出幾分鐘,這位帥氣的小伙子就滿臉笑容的出現在我們面前。得知我們要在機場直播胡主席抵達葉卡捷琳堡的過程,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這樣一來,可以說葉卡捷琳堡的直播任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制片人劉愛民心中一直懸著的那塊石頭也落下了一半。

6月11日晚,我們在歐洲廣播聯盟租用的衛星車也順利抵達葉卡捷琳堡,他們是從莫斯科一路開車過來的。車上的工程人員一共有7名,領頭的是阿列克謝·伊萬諾夫。他看上去也就30多歲,手底下的工程師個個都比他大,難怪劉愛民會在採訪手記里寫道:

"俄羅斯不是一個重視論資排輩的國家,在許多部門里,常常發現當頭的是年輕人,幹活的是老員工,只要你是優秀的。"

這個阿列克謝也是個很有性格的人,據他說,他曾經有次穿著涼鞋就跑去巴西總統府直播了。"其他人最起碼都穿著牛仔褲,不過我穿著沙灘褲就去了。"他說道。

別看生活中不拘小節,伊萬諾夫在衛星車上指揮起來還真是有板有眼,那些老工程師們都聽他的。

我們了解到,由于兩輛衛星車的其中一輛在峰會開始後就必須供CCTV時政報道組傳片子專用,直播組還需要第二輛面包車直播設備。伊萬諾夫很快就搞定了這第二輛車。誰知就在胡主席抵達葉卡捷琳堡的當天上午,他告訴我們說:"我昨天晚上10點半接到一個電話,出租公司說我訂的那輛車今天來不了葉卡捷琳堡了。我現在又找了一輛車。"

我一下子急壞了,心想這輛車是鐵定進不去機場了,但還是打算嘗試一下,于是讓伊萬諾夫趕緊把新車和司機的信息報給總統新聞局的瓦西里耶夫。所幸的是,這位新聞官及時聯系負責機場的國家安全局官員,把新換的直播車報了上去,才使直播設備在衛星調試前一樣不落的進入停機坪。

當天我們在停機坪"踩點"的時候,接待我們的是機場的一名工作人員,他也非常負責,下午我們和直播車一到機場,他就鄭重的說:"現在要告訴你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胡錦濤的航班又要提前半小時抵達,也就是說,不是8點,而是7點半降落。"

當筆者問道如何稱呼他時,他謙虛的回答道:"您叫我阿列克謝就行了。"一旁的劉愛民笑了:"您已經是我們這次遇到的第3個阿列克謝了,你們叫阿列克謝的都是好人。"

胡主席抵達葉卡捷琳堡之後,對我們來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攻克凱悅酒店和謝瓦斯季亞諾夫私宅這兩個堡壘了。總統新聞局告訴我們,15和16號峰會舉行的這兩天,兩個主會場方圓500米以內全封閉式隔離,除了VGTRK的直播車,不允許任何單位在這個範圍內直播,這是俄羅斯安全總局和警衛總局一致做出的決定。

這個時候,塔烏別又幫我們做了最後的努力,他當著我們的面撥通了總統新聞局局長安德烈·齊布林的電話:"老兄,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俄羅斯電視台是唯一在天安門進行直播的外國媒體,所以這次也勞煩你給CCTV破一次例。"

齊布林說,他們早就把CCTV的請求轉達給了強力部門,但500米的距離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安全部門共同商議的結果,他實在愛莫能助。

盡管沒有如願以償,我們仍然非常感激塔烏別。"您真是個善良的人。"劉愛民說道。

這位鶴發童顏的老人回答說:"關鍵不在于善良,關鍵在于我是個有經驗的人,你們現在遇到的麻煩,我在我47年的電視生涯中遇到過太多次了,我能憑自己的經驗給你們建議,但是很抱歉,結果還是不盡人意。"

6月15日開始,直播組把營地扎在了新聞中心,在此期間,我們又得到了塔烏別的多次幫助:通過VGTRK的直播單,我們能夠了解峰會進展的最新預告;而他們所提供的公共信號則大大豐富了直播畫面。我們還在Stand-up工作台設置了一個簡易的演播室,張羽每天就在這里向國內觀眾介紹峰會的最新進展。

在直播中,前方記者是整個報道組的窗口,是後方主持人以及觀眾的紐帶。張羽就扮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為了給在莫斯科進行拍攝的專題組做串場,他是在 6月11日結束了和宇航員的"天地對話"後才趕來葉卡捷琳堡的。俄方媒體人謝爾蓋說:"我看你們三個組恨不得把張羽給吃了,最好再克隆倆出來,每組擱一個。"

直播的工作節奏是非常快的,很多信息幾乎是實時報道。往往是直播馬上就要開始了,助理們還在新聞中心搜集信息。張羽在演播室試耳機試話筒,筆者就在一旁翻譯這些最新信息,基本上都是在直播前的最後一刻把翻譯完的手稿遞到張羽手中。

6月16日完成金磚四國的最後一場直播,我們又馬不停蹄的趕往機場。當天晚上11點多回到莫斯科,第二天一早8點又要馬上開始在無名烈士墓的直播。

協助我們在莫斯科直播的是總統新聞局的另一位美女安娜·蘇達莫耶娃。6月17日晚上7點多的時候,大劇院的中俄60周年建交慶祝大會已經開演了,蘇達莫耶娃還陪著直播人員在劇院門口吹風,我們問她為什麼不進去看演出,她說她擔心一會出什麼差錯,要看著我們直播開始才能放心走開。

6月18日莫斯科友誼商城的"中國民品展銷會"給的直播劃上了句號。CCTV也成為這兩個事件中現場直播最多的外國媒體。筆者過去雖然在不同的電視台都有實習經歷,但接觸直播還是頭一回。經過這些天來一連串的"戰役",我才知道,短短幾分鐘的直播,需要多麼漫長的准備工作,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前前後後協調。盡管筆者現在已經脫離了"聚焦俄羅斯"攝制組,但在這里仍想代表CCTV向所有在拍攝中幫助過我們的俄羅斯人表示感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總統新聞局,這個團隊的年齡和辦事效率顛覆了我6年來對俄羅斯政府人員的形象,雙方在這個過程中的接觸是中俄60年友誼最真實的體現。(完)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剪報] 俄新網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 3

俄新網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3
22:58 2009-07-01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90701/42520628.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高懿潔

--走進"光頭黨"

筆者所在的專題B組的第一個拍攝任務就是採訪一位被光頭黨青年襲擊的猶太人。光頭黨這個選題,恐怕是10集專題中除了梅德韋傑夫專訪之外最炙手可熱的一期了;但從另一個方面講,這個話題對中國媒體來說還真算得上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就筆者所知,"聚焦俄羅斯"這次的"走進光頭黨"專題,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中國媒體對俄羅斯光頭黨最全面、最詳盡的一次報道。

我們要採訪的這位猶太人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室內樂團的一名低音提琴演奏家。說實在話,筆者在莫斯科生活這麼多年,先前所接觸的都是襲擊東方人的事件,和猶太人這麼近距離交談還是頭一次。

"你別說,你們覺不覺得這哥們兒長得有點兒像油畫里的耶穌?"主編任濤略帶調侃的說道。

其實,這位音樂家的祖祖輩輩在俄羅斯已經生活了上百年,可以說他是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人。然而,就是他的那張"耶穌面孔"令他在最近7年內4次遭受了這個信奉基督東正教的祖國同胞們的襲擊。

當天我們提前來到了音樂學院,我和編導先去採訪地點"踩點",留下攝像一人在學院門口的小廣場拍些空鏡。

"當時我看著你一個人在那里拍,心里怕得要死,生怕有個人從背後突然就給你來這麼一下。"事後編導對這位攝像說。

當大家聽說我在結束一天工作後要獨自一人坐地鐵回家時,更是驚得目瞪口呆:"你居然一個人坐地鐵?!太危險了!!!"

原來,攝制組工作人員在出發來俄羅斯之前,被國內同事灌輸了很多俄羅斯光頭黨方面的教育,將這里視作危險系數極高的地方。

剛開始的時候,編導再三叮囑俄方媒體協調人謝爾蓋,要幫她聯系"光頭黨"這個黨派的首領進行採訪。後來,隨著拍攝的深入,大家從光頭黨研究專家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不存在名為"光頭黨"的這樣一個黨派,"光頭黨"是一種社會文化。這種文化背後,有著眾多極右翼黨派和組織,它們是"光頭黨"文化的基石,它們有組織的活動為"發揚"這種文化起到了關鍵作用。要剖析這種文化現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光頭黨"的成員對話。在謝爾蓋的協助下,"聚焦俄羅斯"採訪到了在俄羅斯很著名的極端民族主義組織"斯拉夫聯盟"的領導人--德米特里·傑穆什金。

採訪在一個居民區的草坪上進行。傑穆什金本人個頭並不高,長相還挺斯文,他帶來的隨身保鏢就是很典型的光頭黨形象:身高超過1米90,光頭,人高馬大,身著畫有斯拉夫聯盟標志的紅色T恤。一般來說,到達拍攝地點以後我們的司機都會乘採訪時間在車上打個盹兒,可這回見到連當地人都很難正面接觸的右翼勢力頭目,司機們也來了勁,在一旁駐足觀看。

採訪中途,這位保鏢還特意脫下T恤向攝制組人員他胸前的刀傷。他說,那是某個夜晚他和幾個試圖調戲他女朋友的中亞人戰斗留下的"勛章",還鄭重強調當時他是單槍匹馬對付多人。這大概就是傑穆什金在節目中所說的"男人應該像個戰士一樣"。

傑穆什金說著便掏出了一把匕首,並表示其實他還帶了兩把手槍,車上還有"一大堆"武器。這著實把一旁協助翻譯的莫大中國女留學生嚇到了。

制片人劉愛民事後在自己的採訪手記中還記述了這樣一段插曲:"旁邊一幢居民樓的一扇窗戶突然打開了,一個男人用俄語衝著我們高喊了一聲。翻譯告訴我說,這是一句很髒的話,意思是讓‘光頭黨'滾開!隔了一會兒,樓上的男人又狠狠罵了一句。緊接著,‘ 斯拉夫聯盟'的黨魁吉姆(傑穆什金)先生反衝那個男人也大喊了一句!翻譯說:他罵了一句更狠的髒話!這一來,樓上的男人沒有再出聲了。"

據這兩個人說,其實他們光頭黨最憎惡的是高加索人、中亞人還有猶太人。而且,俄羅斯警方之所以一直沒能徹底打擊光頭黨勢力,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三種人的前兩種--也就是俗稱的"黑毛"在俄羅斯勢力也相當大,俄羅斯警方對這群人也相當謹慎,不敢輕易直接鎮壓,以免引起民族衝突,有時不得不借光頭黨的手"教育"他們。

這兩個人對我們這群中國記者倒是畢恭畢敬,顯得十分客氣,他們說,"斯拉夫聯盟"極少拒絕媒體採訪,因為這其實是對他們再好不過的宣傳了,但他們提醒我們不要像之前的那些西方記者一樣,順利得到了他們的應允,卻在節目里把他們從頭罵到尾。編導立馬解釋說,節目組打算客觀真實的表現光頭黨現象,他們所說的那種情況絕對不可能發生。

可以說,"走進光頭黨"是所有專題中拍攝內容最豐富的一期,既有受害人的切身體驗,還有來自這種文化的直接實施者、傳播者、中立分析人士和反對派的採訪。由此了解到的很多信息,就連筆者這個在俄羅斯生活多年、多次耳聞目見光頭黨文化現象的人從未聽說。

在提到毫無顧慮的"把俄羅斯光頭黨問題如此赤裸裸的袒露在中國觀眾面前"時,制片人劉愛民說:"媒體不應該、也沒有權利代替觀眾思考,電視台的任務,就是把事情真相客觀的記錄並表現出來。觀眾又不是傻子,觀眾會根據看到的真實情況自己做出判斷。比如說華商這期,難道說報了灰色清關就沒有中國商人來俄羅斯做生意了嗎?光頭黨也是一樣的道理。"

結束拍攝時,負責這集專題的女編導說:"現在我對光頭黨的認識更加深刻了。"當筆者問道現在還覺不覺得俄羅斯像國內同事形容得那麼可怕時,她說:"現在不那麼害怕了,不過我還是不敢一個人坐地鐵。"(待續)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剪報] 俄新網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 2

俄新網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 2
15:40 2009-06-29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90629/42517216.html


--兩個國家,一檔節目

記者高懿潔報道:頭一天完成拍攝工作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攝制組人員又得空著肚子長途跋涉趕回郊外的別墅,實在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別墅環境雖好,但交通不便,加之郊區的通訊信號又差,領導們考慮再三,決定第二天全員搬到總商會工作人員在德米特里公路的宿舍。這是一棟高層公寓樓,宿舍位于24層,因為配套設施齊全,被商會人員稱為"大配套"。論住宿條件,這里確實不能和"葉麗娜"的別墅相提並論,但它的地理位置著實提高了攝制組的工作效率。

從第二天起,眾人就開始了以"大配套"為大本營的集體生活。四輛長城車通過商會統一調度,飲食也由商會統一安排。大家每天一起出發去採訪,一起吃飯,晚上回到"基地"後還要一起討論工作。"大配套"有個房間放著很大的八仙桌,它既是會議室、工作間,又像個飯堂。大家每晚都要圍坐在這張八仙桌旁開一個例會,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組里的攝影愛好者樂衷于通過這個房間的窗戶拍攝天空和街景,從這扇窗子誕生了一大批攝影佳作。

不可否認,這種統一行動的集體生活,是中國人的行事作風。即便是在莫斯科長期租房生活的助理小趙,也搬來"大配套"和攝制組同吃同住。據筆者所了解,很多在莫斯科的中資企業為了便于管理員工,都採取這種方式。職工在飲食起居方面不用再自個兒操心,當然可以更專注于工作。大家長時間在一起磨合,也利于團隊協作。也是中國自古以來"以大局為重"的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成果。筆者雖然是唯一每晚回家住的中方組員,不過還是很肯定集體生活的優勢的。

然而和我們一起工作的俄羅斯人並不是個個都這麼想。首先提出異議的是司機。他們吃不慣中餐,寧可自己跑去吃西式快餐。盡管中方給他們也安排了住處,但他們堅持"無論工作到多晚都要回家住",寧可第二天再趕來"大配套"接我們。

謝爾蓋和瑪琳娜是商會找來的兩位俄羅斯獨立制片人,專門協助各種攝拍攝團體、包括外國攝制組實現拍攝計劃。具體的說,他們這次與"聚焦俄羅斯"攝制組合作的內容就是,尋找符合編導要求的拍攝地點和採訪對象,與他們取得聯系並搞定其中一切繁文縟節,最終獲得許可。他們二人每天分別跟隨A、B兩組外出拍攝,負責解決拍攝過程中的突發事件。謝爾蓋溫文儒雅,一看就是俄羅斯現在少見的"新好男人";瑪琳娜善解人意,十分善于拿捏當地人的心理。他們不和攝制組同住,不過會參加每晚的例會。後來領導們發現讓他們深夜來回折騰也不合適,幹脆把例會安排到了飯桌上,"吃飯工作兩不誤"。這個習俗一直沿用到我們在葉卡捷琳堡進行直播工作,可謂"百試不爽"。

筆者在這里想著重提一下謝爾蓋,他工作起來十分有條理。由于拍攝計劃會根據實際情況隨時發生變動,我們這些幾乎24小時和攝制組接觸的助理也經常混淆行程,然而謝爾蓋總是把一切都安排得僅僅有序,是最清楚每組具體行程的人。這次"聚焦俄羅斯"去了星城、去了緊急情況部實地拍攝,採訪到了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極端主義政黨"斯拉夫聯盟"黨魁等重量級人物,其中他的功勞不小。

畢竟是兩個國家、兩種不同文化的代表,中方和俄方新聞人協作起來也不可能事事合拍。為了拍攝有關失業的專題在巴拉什市採訪時,編導發現,這里並不是缺少工作機會,主要是失業人員與空缺職位嚴重不對口。這是一個航天制造軍工企業為主的小城,失業率遠遠低于俄羅斯平均失業率,這和編導當初所計劃的大相徑庭。

"我確實想拍攝一個失業個例,並且要去他家拍攝;不過我還想以點引出面,反映整個地區產業受經濟危機影響而裁員的情況。所以最好找一個支柱產業受經濟危機影響嚴重的地方,比如汽車配件加工業為主的地方。"

對此,當天陪同拍攝的瑪琳娜解釋道:"我明白你們的要求,不過要知道,失業的主要是高層次人才,而職位空缺卻是完全不對口的藍領崗位--到哪兒都一樣,在莫斯科市內也是這種情況。要讓一個失業的人--一個處在這種窘境的人接受採訪,而且還要去家里拍攝,這無異于大海撈針。可這里就業中心的主任答應幫我們找到這樣的採訪對象,我們為什麼要拒絕他?"

最後,當天我們在巴拉什就業局局長的幫助下順利找到了採訪對象--就是節目中的阿列克謝一家。他不僅在鏡頭前坦言了自己的遭遇,而且同意了我們去他家里拍攝。

這當然不是個別的情況。編導們總是希望盡可能去採訪對象的家中拍攝,比如住房難的選題,將採訪對象的住房條件真實的擺在觀眾面前--這對整個專題都是至關重要的。不過,這兩位協調人曾不止一次向我們解釋:"對我們俄羅斯人來說,家是很個人化的場所,是區別于辦公地點,區別于公共場所的避風港,輕易不向外人敞開,更不要說被攝象機記錄了。尤其像失業、房價高這樣有損國家形象的話題,很難有人樂意對外國媒體展示。而且有些俄羅斯人很要面子,盡管家里破舊不堪,出門總是打扮得光鮮靚麗,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讓人拿著攝象機去拍他們家呢?--可能這就是俄羅斯和中國意識形態不同的地方吧。"

在拍攝住房問題這期的時候,開始遇上的幾位採訪對方都試圖向攝制組索取報酬。這讓編導們很為難,因為這在採訪中是禁忌,搞不好會惹出醜聞。所幸的是,得益于謝爾蓋的積極尋找,攝制組最後終于"免費"完成了採訪。

提到與央視合作的印象,謝爾蓋說:"我從前和不同國家的攝制組都一起做過項目,同中國人合作還是頭一次。首先整個團體的後勤工作都被安排得僅僅有條,沒有人會因為吃住交通等問題發愁--這一點很好;其次我很佩服幾乎所有人都是24小時工作。還有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就是大家會隨著進展產生新的構思,拍攝計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想拍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我們去緊急情況部拍攝的時候,他們的工作人員對我們拍了那麼多東西感到非常吃驚,說從沒有哪個媒體像CCTV這樣詳細記錄他們工作情況的。"

團隊當中有位俄羅斯小伙子叫韓志華,是總商會的翻譯。其實他真名叫斯坦尼斯拉夫,韓志華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他還堅持讓我們稱呼他"阿華"。阿華中文很好,在看到制片劉愛民的名片時就脫口而出"為人民服務"。阿華很喜歡中國文化,喜歡北京,還喜歡中國姑娘。從商會工作人員那里聽說,阿華前兩年和一位北京姑娘網戀,他當時不顧一切跑去北京找人家,一見面發現居然是個老太太,一時傷心欲絕,隔著幾千公里就往莫斯科打長途找同事訴苦。

在專題拍攝接近尾聲的時候,謝爾蓋說:"我們在一起工作了將近一個月,可我有種感覺--我們是今天剛剛認識的。本來我以為這個項目花的時間很長,我們完成了那麼多工作......可末了給我的感覺卻是:這一個月居然這麼快就過去了。這一個月當中,我每天只睡4、5個鐘頭,一醒過來想的都是拍攝的事,整個人都沉浸在這項工作的氛圍當中。我真的不敢想象,等過兩天把CCTV送回中國,當我第二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無事可做的時候,我要怎麼辦。"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剪報] 俄新網記者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

俄新網記者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
18:49 2009-06-15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90615/42501395.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高懿潔

--葉卡捷林堡特別篇

"今年是烏拉爾地區第一次舉辦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烏拉爾是溝通歐洲與亞洲大陸的地區,今年的這一活動將帶有強烈的歐亞性質。"這是俄聯邦總統駐上合組織全權代表列昂尼德·莫伊謝耶夫在5月28日"上合組織信任氛圍與信息安全"圓桌會議上的講話。6月9日晚,筆者與中國中央電視台"聚焦俄羅斯"攝制組降落在了這塊溝通歐亞大陸的土地上,烏拉爾的首府--葉卡捷林堡。

走出科利佐沃機場回頭望去,烏拉爾的陽光照射在大樓玻璃上,這棟新建的空港熠熠生輝。這就是為迎接上合組織峰會,向機場投資80億盧布的成果。據俄媒體報道,在峰會召開的6月15、16日期間,科利佐沃機場將正常運行它的33航線,同時也准備迎接來自12個與會國的專機,總數超過1500人的代表團成員。

航站樓前面矗立著大幅標語:俄漢兩種語言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 葉卡捷林堡2009"。車子行進在城市中,同樣的宣傳比比皆是;在國際新聞中心附近,連俄羅斯贊助商的橫幅廣告,都被翻譯成中文,令我們這些國人倍感親切。一路上,街道兩旁點綴著鮮花,據媒體報道,往年這些鮮花都要等到6月份才開始栽種,今年為了迎接上合峰會,在春天就提前准備了,一共有10萬株。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路上對人、對車的檢查都比以前多了。"司機說,"峰會使城市改觀很多,原來道路可差了。你們看路上這些線,都是新劃的。"

看得出來,同喧鬧繁華莫斯科相比,這是個相對安靜的城市,沒有那麼多的行人,也沒有那麼多的車水馬龍。古建築與現代化樓房交錯在一起,顯得葉卡捷林堡別具一格。我們被安排在位于市中心列寧大街的"Grand Avenue"酒店。筆者注意到,大堂的書報架上放置了上合組織通訊站出版的特刊雜志《上合組織信息與伙伴》,還安排了兩位負責上合峰會的協調員。

"我們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食品與服務貿易部派來的,我們部委一共有60位工作人員指定為上合峰會的協調員--這只是我們部委的數字--這些協調員分布在這次峰會與會者與記者下榻的各個酒店,每個酒店安排兩名,每6個小時換一次班。"其中的一位協調員說道,"我們不單針對峰會食品和服務方面的問題,所有和會議有關的事宜,我們都會盡可能的提供協助。"

從"Grand Avenue"酒店步行5分鐘,就是人工湖,湖岸邊綠色哥特風格的建築,就是金磚四國峰會的主會場。這個建築名叫"謝瓦斯捷婭諾夫的樓房",謝瓦斯捷婭諾夫是19世紀採礦工業部門的大臣,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他在1860年買了這棟3層樓房,以哥特式的風格對房子進行改造。葉卡捷林堡政府為了迎接金磚四國峰會,斥巨資對這座建築進行了改造。

晚飯的時候,司機介紹說,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亞洲,飯後會帶我們去城外著名的"歐亞分界線"。制片人劉愛民笑著說道:"對,我們一會就去歐洲轉一圈。"

車行50公里左右,高高聳立的紀念碑便引入眼簾。基座的左邊寫著"歐洲",右邊是"亞洲";頂部的雙頭鷹,一頭朝著歐洲,一頭向著亞洲。

"這個界碑生動了描述了俄羅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劉愛民說道,"一面看著歐洲,一面看著亞洲。"

劉愛民還補充說:"早在葉卡捷林堡建城的那個時期,女皇認為分水嶺的西部--歐洲部分是發達地區,東部是蠻夷之地;現在俄羅斯政府沒有把上合峰會的地方放在歐洲部分的中心,而是安排在連接歐亞大陸的城市,表示他們意識到了亞洲對于這個國家的重要性。"

界碑前面還立著一個石碑,上面寫道:"歐亞地標建于白樺山(413米)的斜坡,這是西伯利亞運輸線的最高點,由西向東貫通烏拉爾山。烏拉爾山脈是主要的分水嶺,也是世界上兩塊土地的分界線--這是經過18世紀初俄羅斯歷史和地理學家瓦西里·塔基曉夫論証的。"早在12世紀,這座山的側面被白樺林覆蓋,山名由此而得。盡管這麼多世紀以來,白樺林已經被松樹取代,這個名字仍然保留了下來。

劉制片站在界碑面前說:"你們看,我現在是一腳踏在歐洲,一腳踏在亞洲。"

葉卡捷林堡的白晝比莫斯科還要長,我們離開界碑的時候已是晚上11點,天才剛剛開始暗下來。

回到酒店,我們每個人房間的桌子上擺了一本《葉卡捷林堡旅游指南》。據葉卡捷林堡行政對外關系局的消息稱,今年夏天旅游社將為游客安排一百多個游覽線。上合組織峰會客人在葉卡捷琳堡不僅將討論迫切的經濟和政治問題,還有機會參觀葉卡捷琳堡歷史名勝和自然風景。

第二天,為了與俄羅斯總統辦公廳新聞處的工作人員見面,我們來到了上合峰會新聞中心所在的葉卡捷林堡世貿中心。世貿中心下屬的"Atrium Palace Hotel"是凱悅酒店建成以前市內唯一的五星級酒店,很多參加峰會的工作人員都在這里下榻。6月11日晚我們來到國際新聞中心時,已經有很多人員在這里進出。迎接我們的是這次峰會的指定轉播機構--俄羅斯國家電視廣播公司技術制作部第一副主任列昂尼德·塔烏別。

塔烏別向我們介紹說:"新聞中心一層主要是文字媒體工作廳,這里設有300個工作台,其中200個是配備了必要設備的台式電腦,還有100個是給筆記本用戶使用的,連線就可以上網。每個工作台還配有一個電話機。並且大廳里有無線上網信號。新聞中心啟動後,這個大廳前部的大顯示屏會不間斷的播放和峰會有關的各個現場傳來的畫面,包括各國元首抵達葉卡捷林堡、上合峰會和金磚四國峰會主會場、其他小型新聞發布會等。"

二樓是廣播電視媒體區域,這里排列著15個工作間,每個工作間配有電話、電視機等設備,專門提供給電視記者。這里還可以接收各種國際信號。

"中央電視台定購了第1、2、3號工作間。"塔烏別介紹說。

接著,塔烏別把我們帶到了國際信號總控制室。

"這些就是我們的設備。"他說道:"是直接從聖彼得堡經濟論壇新聞中心運過來的。"

新聞中心將在6月13日下午3點開放,向注冊記者發放工作証。6月14日下午3點正式啟動,國際信號也會在此時開始傳送。

"Atrium Palace Hotel"酒店正門不遠處搭建了兩層Stand Up工作台,共有10個工作間,供電視記者播報現場。

"當時我們對這個工作台進行選址的時候,周圍建築只有這個酒店是完善的,因此我們決定把位置定在正對酒店的地方。"塔烏別說,"其他的建築在最近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修建完畢的。"

"Atrium Palace Hotel"酒店對面是中國代表團下榻的"奧涅金"酒店,當天這個酒店的大廳還在進行最後的內裝。

"我們這里的房間幾乎全部預定出去了,一共有大約170人。""奧涅金"酒店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到時外人是不允許進入這里的。"

凱悅酒店位于葉利欽大街,是葉卡捷林堡第二座5星級酒店,也是凱悅集團在俄羅斯除莫斯科以外唯一的網點。它是為了迎接峰會提前完工的,在今年4月投入使用,也是葉卡捷林堡市中心(Yekaterinburg-City)商務建築群中第一個投入使用的項目。

6月12日,筆者與攝制組前往凱悅酒店,為稍後將進行的直播做"踩點"工作。這一天,整個城市的戒備與我們抵達的那天相比顯得嚴格多了。大街上到處都是警察,甚至有公共汽車載著滿滿一車穿著制服的警察。最誇張的時候,可以看到幾十輛警車列著長隊呼嘯而過。

司機說:"今天外城市的車已經不可以進入葉卡捷林堡市了。"

筆者與攝制組人員進入凱悅酒店,2樓是峰會期間各國元首舉行會議的地方。一上2樓,便可以看到一共12面上合峰會與會國的各國國旗。我們首先來到了大會議廳,里面擺放了一個碩大的圓桌,看起來是進行大範圍圓桌會議的地方。會議廳里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布置、並且安裝保衛設施。門口的保安表示,會議開始前,禁止任何內部拍攝。接著我們又繞到一個小型的會議廳,里面擺放的是較小的圓桌,圍繞圓桌的椅子都呈一前一後對應的布置,我們推測,這是各國元首帶一個翻譯或秘書,舉行小範圍會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