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王列傳 伊凡三世(7)
02:03 | 2008-03-15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80315/42075705.html
1489年,波佩里再次來到莫斯科大公國,覲見伊凡三世,這一次,他是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特使的名義前來莫斯科的。在莫斯科,為了避人耳目,波佩爾秘密覲見了伊凡三世,並帶來了腓特烈三世的口信:如果伊凡三世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請求冊封為王,則腓特烈三世將滿足伊凡三世的這個請求。按照當時統治整個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的邏輯,向帝國皇帝請求冊封成為國王,是"名正言順"地獲得一方領土統治權、獲得歐洲認可其統治合法的唯一途徑。當然,獲得神聖羅馬帝國冊封,從本質上講,是用歐洲對俄羅斯國際地位的法律承認換取形式上對神聖羅馬帝國的附庸地位。
伊凡三世不需要這種承認,當然更不會屈尊于他人。盡管伊凡三世對歐洲君主們的傲慢和無知頗不以為然,但他還是做出了謙虛但不失尊嚴的回答:"上帝俯垂,祖宗蔭庇;朕以寡德,得承大統。惟君權神授,自古皆然;父祖皆仰承天運,未敢以執鐙而求全。故先人之所不為者,亦為朕所不欲也。"這就是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因為上帝恩典而成為大公,不是靠誰冊封而繼位的,所以我伊凡三世現在也不想得到別人的冊封和承認(這個有些吹噓成份,伊凡三世的父親瓦西里二世的大公位子就是靠著金帳汗國的誥命得來的)。伊凡三世覺得這還不夠,特意委托波佩爾代為轉達了一封給腓特烈三世的一封國書,在這份重要的對外文件中,伊凡三世自稱"上帝垂恩之全俄君主及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三世",這就表明,伊凡三世不是什麼等待冊封的國王,而是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可以平起平坐的一位國君。在伊凡三世看來,這對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是比較客氣的了,對其它周邊的小國,伊凡三世已經開始自稱"沙皇"了。
1487年間,正是莫斯科和立陶宛大公國第一次戰爭時期。伊凡三世念念不忘在西部和西北方向上開疆拓土,首要目標就是把所有俄羅斯城邦納入自己版圖,哪怕這些城邦位于立陶宛大公國統治之下,也要冒著和立陶宛開戰的風險,達到自己預定的軍事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懾于立陶宛大公國的軍事實力,伊凡三世也不敢貿然大打出手。為了避免和立陶宛的全面戰爭,伊凡採取了"小步快跑"的戰略,加緊了在西部、西北和西南邊境上的蠶食活動。
伊凡三世宣布,只要這些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公國承認以莫斯科大公國為首都的俄羅斯的主權,願意削去公國藩號,並入俄羅斯版圖,那麼莫斯科只保留在這些公國的國防和外交權力,同時允許原有的大公們保留自己的領地以及領地上所有財產。莫斯科大公國只向這些公國派出數量不多的軍隊,用于"保護"公國們有可能遭到的外來侵略。這樣,伊凡三世逐漸不再親自率領軍隊,征討周邊的大小公國,而是通過掌握外交和國防權力、向各地派駐軍隊、任命督軍的方式進行領土擴張。在這一時期,伊凡三世外交和軍事並用的手段發揮了效力:以別廖夫大公國等為首的西部城邦紛紛前來投降。
在伊凡三世准備在開疆拓土方面大展宏圖之際,家里出現了重大變故。
1490年,伊凡三世的長子、莫斯科大公國王儲伊萬患病臥床。伊萬是伊凡三世和前妻,也就是特維爾大公的女兒瑪麗婭所生,當年這門親事還是伊凡在七歲時由父親瓦西里二世做主定下來的。伊萬身為王儲,一舉一動自然備受關注,而王儲患病在床,簡直就是政治事件了。
伊凡三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拜占庭公主索菲婭,在法律上是伊萬的後母,當然也不能冷眼旁觀。索菲婭向伊萬推薦了她身邊最好的一位拜占庭醫生,還是當年索菲婭嫁入莫斯科時從羅馬一起帶過來的。伊萬對後母的好意深信不疑,立刻就接受了這位醫生的治療。過了兩個月,王儲伊萬不治身亡。公國內頓時傳言四起,說索菲婭公主借治病為名,謀殺了伊萬,以便索菲婭和伊凡三世的長子瓦西里能夠成為王儲,繼位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喪子之痛很快就轉為憤怒,遷怒于索菲婭,認為是索菲婭在幕後策劃了王儲之死的陰謀。但是沒有真憑實據,伊凡三世只能把治病的醫生處死。為了安撫伊萬的妻子葉連娜和城中貴族們,伊凡三世宣布,將孫子,也就是伊萬的兒子,年幼的德米特里立為王儲。
索菲婭公主並沒有就此停止對王儲位子的爭奪。伊萬染病身亡,如果德米特里再被廢黜,就沒有人能和索菲婭的長子瓦西里爭奪王儲的位子了。
1492年,波蘭國王及立陶宛大公卡西米爾四世逝世。卡西米爾的兩個兒子瓜分了原本統一的波蘭-立陶宛王國,長子成為波蘭國王,次子亞歷山大成為立陶宛大公。王國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軍事實力,立陶宛實際上已經無力抵抗莫斯科的軍隊了。伊凡三世看到了一個擴大疆土的良機。他立即聯絡南方的克里木汗國,共同發兵進攻立陶宛。戰爭剛開始,莫斯科的軍隊就深入立陶宛領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城邦。與歷次戰爭不同,這次伊凡三世不是親自領兵,而是像所有大國君主表現得那樣,為各路軍隊指定率兵作戰的將領,事先為這些將軍們下達戰略目標,同時在每占領一個城市以後,還要從莫斯科指派一個督軍前往統治。
伊凡三世還是採用軍事手段和外交手段並用的策略,在加強對立陶宛軍事打擊的同時,還向克里木汗國、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各國王國派出外交代表,對莫斯科的軍事行動做出解釋。這些代表們稱,莫斯科軍隊占領的城邦,原本就是羅斯城邦,居民以斯拉夫人為主,而且這些城邦原來就在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間搖擺不定,所以伊凡三世的軍事行動是鞏固俄羅斯國家邊疆的合法舉動。
伊凡三世的軍事行動獲得了巨大成功。莫斯科的軍隊占領了梅曉夫斯克、謝爾佩伊斯克、維亞濟馬、梅採茨克等城邦。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向伊凡三世求和,雙方停戰。亞歷山大認為他獨自無力和莫斯科對抗,于是想通過聯姻和莫斯科達成和解,保護自己的領土。亞歷山大派人向伊凡三世提親,提出要娶伊凡三世的長女為妻。談判持續到了1494年,伊凡三世勉強答應了亞歷山德的請求。當年2月5日,伊凡三世和亞歷山大簽訂和約,立陶宛承認莫斯科對梅曉夫斯克等城邦的主權,伊凡三世同意把長女嫁給亞歷山大為妻。
自古以來的歷史証明,聯姻這種政治婚姻並非可靠的外交手段。很快,新婚的亞歷山大和妻子反目成仇,伊凡三世的長女離開立陶宛回到了莫斯科。立陶宛和莫斯科邊境上的一些小城邦紛紛倒向莫斯科,雙方斗爭加劇,短暫的和平關系無法繼續維持下去。1500年,立陶宛和莫斯科之間終于爆發了全面戰爭。(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