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網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 2
15:40 2009-06-29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90629/42517216.html
--兩個國家,一檔節目
記者高懿潔報道:頭一天完成拍攝工作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攝制組人員又得空著肚子長途跋涉趕回郊外的別墅,實在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別墅環境雖好,但交通不便,加之郊區的通訊信號又差,領導們考慮再三,決定第二天全員搬到總商會工作人員在德米特里公路的宿舍。這是一棟高層公寓樓,宿舍位于24層,因為配套設施齊全,被商會人員稱為"大配套"。論住宿條件,這里確實不能和"葉麗娜"的別墅相提並論,但它的地理位置著實提高了攝制組的工作效率。
從第二天起,眾人就開始了以"大配套"為大本營的集體生活。四輛長城車通過商會統一調度,飲食也由商會統一安排。大家每天一起出發去採訪,一起吃飯,晚上回到"基地"後還要一起討論工作。"大配套"有個房間放著很大的八仙桌,它既是會議室、工作間,又像個飯堂。大家每晚都要圍坐在這張八仙桌旁開一個例會,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組里的攝影愛好者樂衷于通過這個房間的窗戶拍攝天空和街景,從這扇窗子誕生了一大批攝影佳作。
不可否認,這種統一行動的集體生活,是中國人的行事作風。即便是在莫斯科長期租房生活的助理小趙,也搬來"大配套"和攝制組同吃同住。據筆者所了解,很多在莫斯科的中資企業為了便于管理員工,都採取這種方式。職工在飲食起居方面不用再自個兒操心,當然可以更專注于工作。大家長時間在一起磨合,也利于團隊協作。也是中國自古以來"以大局為重"的集體主義思想的教育成果。筆者雖然是唯一每晚回家住的中方組員,不過還是很肯定集體生活的優勢的。
然而和我們一起工作的俄羅斯人並不是個個都這麼想。首先提出異議的是司機。他們吃不慣中餐,寧可自己跑去吃西式快餐。盡管中方給他們也安排了住處,但他們堅持"無論工作到多晚都要回家住",寧可第二天再趕來"大配套"接我們。
謝爾蓋和瑪琳娜是商會找來的兩位俄羅斯獨立制片人,專門協助各種攝拍攝團體、包括外國攝制組實現拍攝計劃。具體的說,他們這次與"聚焦俄羅斯"攝制組合作的內容就是,尋找符合編導要求的拍攝地點和採訪對象,與他們取得聯系並搞定其中一切繁文縟節,最終獲得許可。他們二人每天分別跟隨A、B兩組外出拍攝,負責解決拍攝過程中的突發事件。謝爾蓋溫文儒雅,一看就是俄羅斯現在少見的"新好男人";瑪琳娜善解人意,十分善于拿捏當地人的心理。他們不和攝制組同住,不過會參加每晚的例會。後來領導們發現讓他們深夜來回折騰也不合適,幹脆把例會安排到了飯桌上,"吃飯工作兩不誤"。這個習俗一直沿用到我們在葉卡捷琳堡進行直播工作,可謂"百試不爽"。
筆者在這里想著重提一下謝爾蓋,他工作起來十分有條理。由于拍攝計劃會根據實際情況隨時發生變動,我們這些幾乎24小時和攝制組接觸的助理也經常混淆行程,然而謝爾蓋總是把一切都安排得僅僅有序,是最清楚每組具體行程的人。這次"聚焦俄羅斯"去了星城、去了緊急情況部實地拍攝,採訪到了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極端主義政黨"斯拉夫聯盟"黨魁等重量級人物,其中他的功勞不小。
畢竟是兩個國家、兩種不同文化的代表,中方和俄方新聞人協作起來也不可能事事合拍。為了拍攝有關失業的專題在巴拉什市採訪時,編導發現,這里並不是缺少工作機會,主要是失業人員與空缺職位嚴重不對口。這是一個航天制造軍工企業為主的小城,失業率遠遠低于俄羅斯平均失業率,這和編導當初所計劃的大相徑庭。
"我確實想拍攝一個失業個例,並且要去他家拍攝;不過我還想以點引出面,反映整個地區產業受經濟危機影響而裁員的情況。所以最好找一個支柱產業受經濟危機影響嚴重的地方,比如汽車配件加工業為主的地方。"
對此,當天陪同拍攝的瑪琳娜解釋道:"我明白你們的要求,不過要知道,失業的主要是高層次人才,而職位空缺卻是完全不對口的藍領崗位--到哪兒都一樣,在莫斯科市內也是這種情況。要讓一個失業的人--一個處在這種窘境的人接受採訪,而且還要去家里拍攝,這無異于大海撈針。可這里就業中心的主任答應幫我們找到這樣的採訪對象,我們為什麼要拒絕他?"
最後,當天我們在巴拉什就業局局長的幫助下順利找到了採訪對象--就是節目中的阿列克謝一家。他不僅在鏡頭前坦言了自己的遭遇,而且同意了我們去他家里拍攝。
這當然不是個別的情況。編導們總是希望盡可能去採訪對象的家中拍攝,比如住房難的選題,將採訪對象的住房條件真實的擺在觀眾面前--這對整個專題都是至關重要的。不過,這兩位協調人曾不止一次向我們解釋:"對我們俄羅斯人來說,家是很個人化的場所,是區別于辦公地點,區別于公共場所的避風港,輕易不向外人敞開,更不要說被攝象機記錄了。尤其像失業、房價高這樣有損國家形象的話題,很難有人樂意對外國媒體展示。而且有些俄羅斯人很要面子,盡管家里破舊不堪,出門總是打扮得光鮮靚麗,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讓人拿著攝象機去拍他們家呢?--可能這就是俄羅斯和中國意識形態不同的地方吧。"
在拍攝住房問題這期的時候,開始遇上的幾位採訪對方都試圖向攝制組索取報酬。這讓編導們很為難,因為這在採訪中是禁忌,搞不好會惹出醜聞。所幸的是,得益于謝爾蓋的積極尋找,攝制組最後終于"免費"完成了採訪。
提到與央視合作的印象,謝爾蓋說:"我從前和不同國家的攝制組都一起做過項目,同中國人合作還是頭一次。首先整個團體的後勤工作都被安排得僅僅有條,沒有人會因為吃住交通等問題發愁--這一點很好;其次我很佩服幾乎所有人都是24小時工作。還有我非常喜歡的一點,就是大家會隨著進展產生新的構思,拍攝計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想拍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我們去緊急情況部拍攝的時候,他們的工作人員對我們拍了那麼多東西感到非常吃驚,說從沒有哪個媒體像CCTV這樣詳細記錄他們工作情況的。"
團隊當中有位俄羅斯小伙子叫韓志華,是總商會的翻譯。其實他真名叫斯坦尼斯拉夫,韓志華是他自己取的中文名,他還堅持讓我們稱呼他"阿華"。阿華中文很好,在看到制片劉愛民的名片時就脫口而出"為人民服務"。阿華很喜歡中國文化,喜歡北京,還喜歡中國姑娘。從商會工作人員那里聽說,阿華前兩年和一位北京姑娘網戀,他當時不顧一切跑去北京找人家,一見面發現居然是個老太太,一時傷心欲絕,隔著幾千公里就往莫斯科打長途找同事訴苦。
在專題拍攝接近尾聲的時候,謝爾蓋說:"我們在一起工作了將近一個月,可我有種感覺--我們是今天剛剛認識的。本來我以為這個項目花的時間很長,我們完成了那麼多工作......可末了給我的感覺卻是:這一個月居然這麼快就過去了。這一個月當中,我每天只睡4、5個鐘頭,一醒過來想的都是拍攝的事,整個人都沉浸在這項工作的氛圍當中。我真的不敢想象,等過兩天把CCTV送回中國,當我第二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無事可做的時候,我要怎麼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