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屬廢坑

= . = 此處已屬廢坑 = . =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剪報] 俄新網記者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一)

俄新網記者與CCTV攝制組一同“聚焦俄羅斯”(一)
23:12 2009-06-05
http://big5.rusnews.cn/ezhongguanxi/zhongmei_kane/20090605/42495435.html


俄新網RUSNEWS.CN莫斯科6月5日電記者高懿潔報道:和風輕舞,陽光燦爛,在這個草長鶯飛的初夏,莫斯科迎來了一批不尋常的客人。他們帶著數量和重量都很可觀的行李,一副風塵僕僕的模樣,和平日來俄羅斯的中國游客儼然不同。原來這是中國中央電視台《聚焦俄羅斯》節目攝制組,為了紀念俄中建交60周年,並且報道胡錦濤主席訪問俄羅斯,特地來此拍攝大型新聞專題片《聚焦俄羅斯》的。筆者有幸進入攝制組,與所有工作人員一起體驗了"聚焦"的全過程。

一水印有"聚焦俄羅斯"標識的T恤,一排中國產的長城吉普,車的前端和側面都貼上了"聚焦俄羅斯""中俄建交60周年"等字樣。最有創意的是,每輛車的正面都印有兩只碩大的白色和平鴿,它們張開紅色與藍色的翅膀,這一LOGO的設計巧妙的融入了俄羅斯紅白藍三色國旗,同時象征中俄兩國如同兩只白鴿共同在世界的藍圖上翱翔。這就是攝制組給筆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5月30日,筆者來到位于郊外的"葉麗娜"別墅區,這是俄羅斯中國總商會為《聚焦俄羅斯》攝制組安排的住處。在這里筆者見到了前一晚抵達莫斯科的6位攝制組成員:制片人劉愛民、主編任濤、兩位女性編輯、以及兩位攝像。和筆者一起來的是另一位助理還有兩名翻譯。

顯然,編輯+攝像+助理+翻譯是每組的固定組合,兩組人員將分攤《聚焦俄羅斯》的9個專題。這也是在各自介紹認識後的簡短會議上宣布的。由于6月9 日開始一部分人員就要飛往舉辦上合峰會的葉卡捷林堡市拍攝新聞和組織直播,我和另一位助理從6月初就要脫離專題組,為新聞組的工作做准備。

飯桌上,客人們對這個城市開始了最初的評價:

"我們一下飛機就被拉來了這里,見的都是中國人,吃的都是中餐。幾乎沒什麼出國的感覺,不過這里的空氣真的很好。"

"樹真是多。"

"天很藍,在北京根本不可能見到這麼藍的天。"

"這里的陽光有點兒北京秋天的感覺。"

"我覺得這里的草地上野草野花參差得長倒蠻好的,不像在國內,所有的草坪都被剃得齊刷刷的。"

在對莫斯科自然環境進行贊賞的同時,唯一令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感到不適應的,是這里白晝太長的現象。

"這里天黑得實在是太晚了,叫人睡不著覺。俄羅斯男人壽命短,會不會和這個也有關系--休息得太少。"一位攝像調侃說道。

吃畢早餐,攝制組人員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每組編輯開始向各自的助理和翻譯介紹選題和最近兩天的拍攝計劃。其實第一天並沒有特別的拍攝計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節目宣傳片提供素材:拍攝長城車隊從莫斯科標志性景點前面通過的3組鏡頭。

經過中午的討論,確定下來的這3個景點分別是:紅場、莫斯科大學和勝利廣場。莫斯科大學和勝利廣場的拍攝我們並不擔心,最後一組鏡頭原本計劃把地點設在沿河橋,用背後的克里姆林宮做背景。這時攝制組成員還沒有取得正式的採訪資格証,不過為了拍到紅場,決定還是搏一把。根據俄方協調人的建議,我們起草了一份文件,請俄方各界對攝制組的拍攝予以通行和幫助。確保每輛車配有一個懂俄語的人,持有一份文件,大伙有點兒戰戰兢兢的出發了。

幸運的是,司機順利把車輛開進了瓦西里斜坡,沒有受到警察的騷擾,我們成功拍攝到了車隊在紅場前面駛過的珍貴鏡頭。

值得一提的是,攝制組開始發現白晝長的好處了:戶外拍攝的時間變得更充裕了。

第一天的工作圓滿結束,筆者和《聚焦俄羅斯》攝制組最初的"親密接觸"也要告一段落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筆者會陸續從不同的視角展示中國媒體人在俄羅斯的點滴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