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屬廢坑

= . = 此處已屬廢坑 = . =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轉貼] 俄羅斯帝王列傳 伊凡雷帝(4)

俄羅斯帝王列傳 伊凡雷帝(4)
16:46 | 2008-04-09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80409/42102622.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國內政局的動蕩不可避免地招致外敵的大舉入侵。南方一直尋隙覬覦俄羅斯的克里木汗國集結兵力,開始進攻俄羅斯。

此前克里木汗國一直沒有停止對沙皇俄國南部地區的侵襲,遠在伊凡四世消藩之前,克里木汗國就曾在1552年聯合土耳其盟軍,出動7千余騎兵,打到圖拉附近,被當地守軍擊退;後又集合了6萬余人的軍隊再度大舉入侵,但被舍列梅捷夫大公率領的7500人的精銳射擊軍再度擊退。

1571年,波蘭立陶宛國王西格蒙德-奧古斯特勸說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進攻俄羅斯。德夫列特一世一直以韃靼人諸汗國之首自居,加之此前曾發誓要恢複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故而作了充分准備,進軍北伐。這一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了汗國的4萬精兵,此外又征集了大小諾蓋汗國、高加索的切爾克斯人,出兵北上。很快,克里木汗國的聯軍就抵達俄羅斯腹地,占據了莫斯科以南的大片土地。起初德夫列特一世並沒有計劃進攻兵精糧足的莫斯科,但在北伐途中,遇到少量背叛伊凡四世、前來投奔克里木汗的俄軍。據叛軍透露的情報,俄羅斯不但因消藩引發政局動蕩,而且這一年又發生大面積飢荒,加之爆發瘟疫,因飢餓和瘟疫致死的人多達數十萬,莫斯科城內空虛,已經無力對抗克里木軍隊。德夫列特聞言,立即決定全力進攻莫斯科。

德夫列特一世是一個出色的軍事統帥。在力量對比懸殊之際仍未敢輕敵大意。他派出少量部隊佯攻俄軍防守嚴密的莫斯科南大門謝爾普霍夫要塞,自己率領主力繞過要塞,西進越過烏格拉河,從西南方向進攻莫斯科。莫斯科西南地區之有6千名守軍,很快就全軍覆沒。此後德夫列特的軍隊沒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抵莫斯科城下。

無力抵抗克里木大軍的俄羅斯軍隊只好撤出莫斯科,伊凡四世在亂軍之中也倉皇出逃,差點被韃靼人俘虜,最後在極少數禁軍的保護下,逃到了莫斯科以北的羅斯托夫城。

放棄了防守的莫斯科被克里木軍隊洗劫一空,韃靼人和盟軍在莫斯科城內以及莫斯科以南所有城鎮里大肆搶劫,掠奪人口,最後放了一把火,把莫斯科燒成灰燼。除了石料建成的克里姆林宮得以幸免以外,整個莫斯科城淹沒在火海中,最終變成了一片廢墟。

克里木汗國重創俄羅斯,守衛莫斯科以及莫斯科南部地區的軍隊基本全軍覆沒,受命領兵抵抗的大將別利斯基陣亡。整個俄羅斯在這次戰爭中死亡人數超過8萬人,此外克里木聯軍在撤兵時還虜走的人數達15萬之眾。雖然另有史料証明,傷亡和被俘人數沒有達到這個數字,但無論如何,莫斯科遭到了沉重打擊。

德夫列特一世因擊敗強大的俄羅斯,毀滅莫斯科這個輝煌戰果被稱作"塔赫特·阿里甘",意為"摘下皇冠的人",自此成為克里木汗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德夫列特自己也覺得其歷史成就簡直可以和歐洲人當年稱之為"毀滅王子"的撒馬爾罕汗國的鐵木爾大汗相比。

德夫列特給逃走的伊凡四世發去一封書信,要求伊凡四世免去沙皇稱號,允許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兩個汗國複國。伊凡四世答應了德夫列特一世的要求,該稱自己是莫斯科大公,同時答應阿斯特拉罕汗國複國,但同時拒絕了喀山複國的要求。

德夫列特一世的大臣們建議接受伊凡四世的回複。但這時德夫列特一世並不滿足于到手的成果,恢複兩個韃靼汗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他的胃口。他覺得應該就此機會,徹底征服俄羅斯,建立以克里木汗國為首的龐大帝國,重現當年金帳汗國的輝煌。

在拒絕了伊凡四世的求和請求之後,在第二年,也就是1572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起一支比上次北伐還要龐大得多的軍隊,發兵攻打俄羅斯。

由于德夫列特一世在攻打俄羅斯戰爭中取得的輝煌戰果,越來越多的人自願加入克里木汗國的軍隊,指望在二次北伐莫斯科的戰爭中分得一杯羹。這一次克里木汗國軍隊中不但有7千名土耳其炮兵加入聯軍,高加索地區的阿德蓋部族還派出貴族率領的軍隊參戰,僅前鋒騎兵人數就多達5萬之眾。此外和上次一樣,還是有大小諾蓋汗國的騎兵、其他高加索部族的軍隊助陣,兵員數量達到了12萬。

伊凡四世很快就聽說了克里木汗國組織起來的巨大軍事力量,因此他也在積極備戰。俄羅斯國內雖然因政局動蕩,飢荒和瘟疫導致國力空虛,但上次戰爭的慘痛結果使得各派放棄前嫌,竟然臨陣達成了空前的團結。伊凡四世召集了一支由12000名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力量,配備了2000名射擊兵,另外還有3800名哥薩克騎兵也被編入部隊,參加保衛莫斯科。這時沃羅滕斯基大公從北方趕來,帶來了由北方兵組成的2萬人的軍隊。伊凡四世的禁軍首領赫沃羅斯季寧也帶領 6000余名禁軍士兵投入戰斗。這就是當時伊凡四世能夠拿出來用于抵抗克里木汗國的全部主力部隊。盡管伊凡四世的部隊都是精銳,但總人數加在一起也不到5 萬人,還抵不上德夫列特一世的前鋒騎兵人數。

伊凡四世在戰前任命沃羅滕斯基大公為帥,赫沃羅斯季寧為副將,共同指揮戰斗。根據沃羅滕斯基的命令,赫沃羅斯季寧引軍前往卡盧加-烏格拉河一線,阻擋克里木軍隊進攻西線,自己則留守科洛姆納-梁贊一線的正面防線。此外,為了防止克里木軍隊在東線越過奧卡河突襲謝爾普霍夫要塞,沃羅滕斯基還臨時組建了水軍,在奧卡河上擔任警戒巡邏任務。

7月23日,克里木汗國聯軍前鋒抵達沃羅滕斯基防守的正面防線。前鋒騎兵由克里木汗國王子親領,兵鋒凌厲,但遭到守軍頑強抵抗後,被迫停止正面進攻。于是克里木軍派出諾蓋騎兵團,東移進攻奧卡河沿岸。河上負責警戒巡邏的水軍發現了諾蓋騎兵,以寡擊眾,最終被諾蓋騎兵殲滅,奧卡河的渡口被占領,俄軍防線東側被撕開一個口子。克里木軍隊前鋒部隊隨即跟進,很快就抵達要塞謝爾普霍夫。騎兵進攻城防堅固的要塞自然是以短擊長,很快就被要塞中的俄軍打退。在東線戰局陷入殭持,克里木軍隊的前鋒騎兵部隊只好原地等待主力部隊到來。

28日,德夫列特率領的主力部隊趕到,在西線擊潰了赫沃羅斯季寧率領的禁軍,越過烏格拉河,從西線向莫斯科包抄過來。沃羅滕斯基急派軍隊增援赫沃羅斯季寧,增援部隊在半路上遇到了收縮防線的禁軍,兩支部隊在距離莫斯科西南45俄里處的莫洛季高地集合,並就地打了一個快速的反擊戰,一舉擊潰冒進的克里木前鋒部隊。這個小小的勝利給了俄軍以喘息機會。很快,沃羅滕斯基就趕到東線,重新把俄軍組織起來,派重兵把守通往莫斯科要道莫洛季兩旁的高地,並在高地上迅速用木材修築了機動的防守工事。

本以為勝券在握的德夫列特沒想到一鼓可下的莫斯科能夠在短期內組織起這樣頑強的抵抗,為開戰後的失利大為惱怒。這時他犯下了一個輕敵的錯誤:由于誤判敵情,他沒有命令主力部隊全力壓上俄軍防線,一舉擊垮守軍,而是把精銳部隊逐次投入戰場。

德夫烈特派出12000人增援前鋒,但沒想到又被已經重新集結完畢的俄軍擊潰,前鋒部隊幾近全軍覆沒。這時德夫列特認識到了指揮失當,于是不再輕敵,命令主力部隊全部集合,就地休息,准備天亮全線進攻俄軍。

沃羅滕斯基命令赫沃羅斯季寧率領剩余的禁軍,趁夜主動進攻克里木軍隊主力,但剛一接戰,赫沃羅斯季寧就率領禁軍後撤。如此三番五次侵襲,得不到休息的克里木軍隊惱羞成怒,主力部隊全線出動,力求一鼓作氣,殲滅這支人數不多的禁軍。赫沃羅斯季寧且戰且退,逐漸把克里木軍隊主力引入防守嚴密的莫洛季高地。

進入埋伏圈的克里木軍隊畢竟訓練有素,在遭到兩面高地上重兵的夾擊情況下,並沒有潰不成軍,而是迅速重新集合,分兵兩路向高地進攻。俄軍盡管占據有利地形,有事先修築的防御工事,但在克里木軍隊一浪高過一浪的進攻浪潮面前,損失慘重。沃羅滕斯基把全軍所剩下的所有火炮、輜重等全部留給赫沃羅斯季寧,命令他務必堅守陣地,自己則集合起所剩馬匹,挑選精銳,臨時集合了一支騎兵,親自率軍從後方衝下高地,繞道而行,包抄了克里木軍隊主力的後方。

當沃羅滕斯基抵達預先的作戰位置,向守在高地上的赫沃羅斯季寧發出了進攻信號。兩軍前後夾擊,將克里木軍隊壓制在狹小的窪地中間。克里木軍隊雖人數眾多,但在狹小的空間里施展不開,遭到重創。在混戰中率領克里木聯軍前鋒部隊的汗國王子陣亡,德夫列特一世在為數不多的親兵保護下,殺出重圍,逃回克里木汗國。

在克里木聯軍主力被殲後,俄軍全線反擊,將剩余的克里木聯軍殘部打回南方。

這次戰爭創造了俄軍以少勝多的奇跡。克里木聯軍由于輕敵,不但戰線拖沓,各部之間指揮未能達到高度統一,而且還因部隊的逐次投入而分散了兵力,終于在不利于己的作戰地點遭到重創。而俄軍沃羅滕斯基指揮下,充分發揮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加上強大的火炮掩護和牢固的防御工事,成為致勝的關鍵。

在此後的百余年里,克里木汗國仍然在每年春夏季節出動騎兵,侵擾俄羅斯南部邊境地區,但在莫洛季戰役以後,已經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喪失了深入俄羅斯腹地進犯莫斯科的實力。

這一年,劫後余生的伊凡四世下令取消了消藩。(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