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王列傳 七貴族聯合執政
23:34 | 2008-05-13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80513/42139597.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舒伊斯基在1610年7月份下詔退位前後,莫斯科群龍無首,陷入混亂局面。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為首的大貴族杜馬召開會議,成立了以七名大貴族組成的臨時政府。這七名大貴族是: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沃羅滕斯基大公,特魯別茨科伊大公,雷科夫大公,戈利津大公,大貴族羅曼諾夫和大貴族舍列梅捷夫。這七個人均代表了俄羅斯的名門望族,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勢力。這七個貴族組成的臨時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穩定局勢,恢複正常的國家秩序。
但當時的俄羅斯,處于史稱"混亂時代"最黑暗的一段時間,國家已經四分五裂,各路豪強勢力和外國幹涉軍分沓而至。臨時政府雖然有一定的威信和號召力,但沒有能力組織軍隊對外敵進行有效抵抗,七個貴族由各懷心腹事,都想在亂世中自保求榮,最後只能寄希望于通過談判,做出政治讓步來穩定局勢。
七貴族臨時政府和占據了克里姆林宮的波蘭軍隊簽訂了合約,俄羅斯同意讓波蘭立陶宛國王西格蒙德三世的兒子,弗拉迪斯拉夫(另譯瓦迪斯瓦夫)來俄羅斯做沙皇,加冕後將成為弗拉迪斯拉夫一世。此外合約中還有大量損害俄羅斯國家主權的條款,除了割地賠款,還是割地賠款。臨時政府也提出了幾個條件:一是弗拉迪斯拉夫必須皈依東正教,二是新沙皇登基後不得破壞俄羅斯自古以來的傳統和生活方式。此外還有弗拉迪斯拉夫的皇後必須是俄羅斯人,未來沙皇周圍的大臣里不允許有太多的波蘭人等等條件。波蘭國王答應了這些條件。東正教大牧首戈莫根不同意波蘭人來做沙皇,波蘭人對他開始軟硬兼施,逼其就範。在沒有達到結果後,波蘭人把大牧首抓了起來,關進監獄。後來大牧首死在獄中。
與此同時,七貴族組成的臨時政府開始組織人手,派出使團前往波蘭,迎接弗拉迪斯拉夫來莫斯科登基。莫斯科使團並沒有空手去波蘭,而是給西格蒙德三世帶去了一個大禮:把退位的前沙皇舒伊斯基抓了起來,押解到了波蘭。
1610年9月份,莫斯科使團到達波蘭。但是,西格蒙德三世臨時變卦,認為與其讓他兒子登基做俄羅斯沙皇,還不如他自己親自做沙皇。事情突如其來,俄羅斯方面來不及做回應,這樣波蘭人登基做沙皇的事就被暫時耽擱了下來。西格蒙德三世還下了一道密令,將原來駐扎在俯首山附近的波蘭軍隊開進莫斯科城中,策應克里姆林宮里的波蘭占領軍,以防城中發生變化。七貴族組成的臨時政府竟然背著朝臣和城中百姓,絲毫未加抵抗,暗中把波蘭軍隊放進了莫斯科城里。
波蘭軍隊進城後,開始大肆燒殺搶劫。這進一步激發了俄羅斯民眾對波蘭占領軍的仇恨,很多尚未被波蘭占領的城市開始組織軍隊,拒絕承認七貴族臨時政府和波蘭簽訂的合約,開始抗擊波蘭占領軍隊的起義。莫斯科附近的各個城市在利亞普諾夫大公號召下,也成立了民兵起義隊伍。
1611年冬,利亞普諾夫大公率領的義軍開進到莫斯科城下,但義軍戰斗力低下,組織失當,和波蘭正規軍一接戰,民兵就潰不成軍,利亞普諾夫大公也死于亂軍之中。副將米哈伊爾·波扎爾斯基大公身受重傷,在手下人保護下殺出重圍,逃出莫斯科。
為了報複俄羅斯民眾發起的起義,波蘭軍隊在莫斯科城中大肆殺戮平民。據史料記載,起義失敗後,僅在紅場東側的中國城附近就殺掉了近7000人。
波蘭人占領了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以西的大片領土後,其他的強敵也不甘示弱。克里木汗國趁亂發兵,跨過奧卡河,占領梁贊城,大肆掠奪燒殺,將梁贊和附近村鎮夷為平地。北方的瑞典本來在舒伊斯基當政時和俄羅斯簽訂條約,發兵共同抵抗波蘭,這時也趁火打劫,反戈一擊,攻占掠奪了俄羅斯北方以諾夫哥羅德為首的幾座城市。俄羅斯國勢凶險,再用不了多久就要徹底地喪失獨立和主權了。
庫茲馬·米寧,原本是下諾夫哥羅德的一位富商。他為人豪爽,喜好結交,很快就成為城中望族,繼而出任當地縉紳會議的首腦。1611年第一次起義失敗後,在他組織下,下諾夫哥羅德城的居民自發捐錢,再次組織起一支起義軍。米寧向波扎爾斯基大公發出邀請,請他率領這支軍隊。波扎爾斯基為人正直誠實,有很強的責任感,和米寧可謂一拍即合。接到邀請後,他馬上就動身前往下諾夫哥羅德同米寧見面。二人著手整訓軍隊,制定作戰計劃,以求一戰而擊敗波蘭軍隊,奪回莫斯科。
1612年3月,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義軍向莫斯科方向進發。部隊還未達到莫斯科以北的門戶雅羅斯拉夫爾,附近村鎮的百姓紛紛要求加入起義隊伍,義軍迅速擴大。等起義部隊抵達雅羅斯拉夫爾以後,米寧和波扎爾斯基再次對部隊進行了整編,這時候的起義軍已經和第一次起義時的烏合之眾大大不同,很有一些正規軍的氣派。在雅羅夫斯拉爾,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的軍隊共整休達四個月之久,軍隊人數達到一萬人,這在當時也算是一支精兵了。
7月24日,義軍前鋒抵達莫斯科城下,接著米寧和波扎爾斯基親率的主力部隊也抵達莫斯科,將莫斯科城團團包圍起來。此時波蘭在莫斯科城中的駐軍總共有三千人。得到了莫斯科生變的消息,波蘭急忙從距離莫斯科城40里處的駐扎地派出霍特克維奇率領的援軍,增援莫斯科,企圖內外夾擊,消滅義軍。
霍特克維奇本是烏克蘭一支哥薩克人的酋長,在偽季米特里出現後,他也率部投軍波蘭,效力于國王西格蒙德三世。霍特克維奇手中的部隊共有一萬兩千人,很為西格蒙德三世所倚重。
8月22日凌晨,霍特克維奇率軍渡過莫斯科河,攻占了河邊的新處女修道院,然後又向阿爾巴特方向進攻。克里姆林宮內的波蘭守軍見勢也趁機出動,很快兩軍相望,馬上就可以會師了。在這危急關頭,特魯別茨科伊手下的一支哥薩克騎兵異軍突起,兩渡莫斯科河,進攻霍特克維奇軍隊後方,霍特克維奇被迫回防,克里姆林宮總的波蘭守軍也急忙撤回了宮內。這一戰霍特克維奇損失了上千人,被迫退回莫斯科河西岸,銳氣受挫。
一天後,兩軍再戰。這一次霍特克維奇把部隊從西面移到南面,占領了莫斯科南岸的頓斯科伊修道院,自南向北發動攻勢。眼看霍特克維奇的軍隊就要渡過莫斯科河,克里姆林宮中的波蘭守軍再次准備出動接應。但沒想到駐守在河邊的一支騎兵部隊突然衝出來,往複衝殺,把霍特克維奇的軍隊衝得七零八落。霍特克維奇大怒,命令集合全部力量,集中對付這支騎兵。米寧和波扎爾斯基也派出重兵,防守在莫斯科河北岸,防止霍特克維奇突破防線後渡河,並隨時准備渡河攻擊敵軍。
這支騎兵部隊在敵軍陣中左衝右突,打亂了霍特克維奇的戰略部署。在霍特克維奇全軍集合到了莫斯科河南面的狹小地帶後,全副武裝的米寧率領一支400人的騎兵,快速衝過莫斯科河上的石橋,在東側突破波蘭軍隊防線,從側翼向霍特克維奇發動進攻。霍特克維奇軍中大亂,不少士兵臨陣脫逃,初現敗象。米寧見時機已到,向河北岸的主力部隊發出進攻信號,波扎爾斯基率軍殺過來,霍特克維奇大敗,退出莫斯科城。戰斗一直持續到天黑,米寧率領的騎兵部隊也傷亡慘重,無力追擊霍特克維奇。
霍特克維奇的軍隊退到了麻雀山附近。次日早晨,霍特克維奇清點人數,部隊傷亡過半,已無取勝希望。整修一天後,霍特克維奇思慮再三,最終決定撤兵回烏克蘭。
霍特克維奇撤兵後,米寧和波扎爾斯基集中所有力量,攻打克里姆林宮和中國城兩地。起義軍調來重炮,向波蘭守軍開火。10月22日,義軍攻占了中國城,26日駐守在克里姆林宮里的波蘭軍隊宣布投降。10月27日,莫斯科正式從波蘭人手中被解放出來。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的起義軍打敗了波蘭,使俄羅斯免于四分五裂,保存了獨立和主權完整,拯救了俄羅斯。他們兩人的歷史功績在當時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人也不知道這場戰爭的意義。1818年,為了紀念米寧和波扎爾斯基,在米寧的故鄉下諾夫哥羅德和克里姆林宮前的紅場上,樹立了這兩個人的紀念塑像。
在平定了莫斯科城中秩序後,11月15日,波扎爾斯基向俄羅斯各地傳令,邀請各城市派出十名代表,前往莫斯科選舉新的沙皇。
1613年1月,各地代表全部抵達莫斯科。這次召開的俄羅斯全地會議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會議,會議推舉出了四名沙皇候選人:瓦西里·舒伊斯基,沃羅滕斯基,特魯別茨科伊和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波扎爾斯基雖然功勛卓著,但為人過于誠直,竟然放棄了參加沙皇選舉。
菲拉列特大主教,也就是當年被舒伊斯基強行送進修道院的那位羅曼諾夫大公,在戈莫根大牧首被波蘭人害死後,成為俄羅斯東正教新一任大牧首。而參加沙皇選舉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就是菲拉列特的兒子。菲拉列特一方面主張限制皇權,上書給全地會議,要求提高教會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沙皇不得從事司法審判,沒有縉紳會議和全地會議的批准,沙皇不得頒布新法律,不得隨意向民眾加稅,也不得隨意幹涉地方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菲拉列特力挺自己的兒子米哈伊爾做沙皇。
選舉過程中斗爭激烈,很多大貴族不願意讓沃羅滕斯基和特魯別茨科伊做沙皇。原因自然是出于嫉妒,自己做不成沙皇,也不能讓這兩個人當沙皇;加之他們歷來勢力龐大,而且各自擁有眾多領地和自家的軍隊,如果其中有一人成為沙皇,另一人不滿,勢必刀兵再起。而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甚至連大公都不是,只有一個大貴族的封號,這樣的一個弱勢沙皇,很符合貴族們的口味。此外,哥薩克代表們出于歷史恩怨,極力反對另兩位莫斯科大公,主張讓羅曼諾夫做沙皇。最後再加上菲拉列特大牧首的一再授意,全地會議竟然選舉最弱勢的羅曼諾夫做沙皇。
1613年2月7日,俄羅斯全地會議選舉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的俄羅斯沙皇。21日,這一決定正式向俄羅斯各地傳達,俄羅斯各地民眾來到本地的教堂,向沙皇派出的代表宣誓效忠。就這樣開始了統治俄羅斯三百余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