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屬廢坑

= . = 此處已屬廢坑 = . =

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轉貼] 關于彼得一世的一些事(3)

關于彼得一世的一些事(3)
20:02 | 2008-06-19
http://big5.rusnews.cn/shalong/20080619/42180188.html

作者:俄新網記者黃軼男

彼得一世的第一個妻子是御前侍臣的女兒葉夫多基婭·洛普辛娜。正像崇禎皇帝砍殺長公主前發出的憤慨,"汝緣何投生吾家",生于帝王之家的人,看似高貴,但往往命運曲折,個人生活不盡如意,婚姻也常常成為政治犧牲品,至少要為政治服務。1689年,彼得年滿17歲,母親娜塔利婭·納雷什金娜逼著彼得成婚,迎娶洛普辛娜。所說強迫,蓋為納雷什金娜的動機如下:一是俄羅斯當時的沙皇大多在20歲之前舉行大婚,彼得到了結婚年齡;二是根據當時習俗,沙皇大婚之後,就代表著已經成年,可以親政,也就是說可以名正言順地向索菲婭討還權力;三是洛普辛家族人口眾多,人脈廣泛,是日後鞏固政權不可多得的資源;四是少年彼得終日在附近的"外國城"行跡放蕩,為了束縛不受管教的彼得,只好為他找個妻子。

對母親的決定,彼得顯然不情願,但也沒有違背母親的意願,就這樣糊里糊塗地娶了洛普辛娜,而女方實際上也是糊里糊塗地嫁給了彼得。轉年彼得的頭生子阿列克謝出世。

彼得和妻子沒什麼感情,在結婚後不到一個月,彼得就搬出去一個人住,把妻子留在母親身邊。這實際上是躲出去,方便和朋友們混在一起,也方便和情人安娜·蒙斯見面。雖然大家都知道彼得在外面和情婦住在一起,但也沒有辦法,納雷什金娜對此也無計可施。畢竟彼得遵從了母親的安排,與洛普辛娜成婚。在名義上彼得和葉夫多基婭做了10年夫妻,但這不過是保持了夫妻名分而已。在皇子阿列克謝出生後,葉夫多基婭又給彼得生了兩個兒子,但這兩個兒子均幼年夭折。

雖然葉夫多基婭·洛普辛娜是彼得一世的發妻,但歷史上關于她的記載並不多。洛普辛娜出生在一個傳統的貴族家庭,受到的教育也是傳統和保守的,不喜歡新鮮事務,眼界狹隘,愛慕虛榮,喜歡專權。彼得結婚前和洛普辛娜根本不認識,婚姻全憑母親一手操辦,沒感情基礎;婚後洛普辛娜的狹隘令彼得大失所望,她也不理解,不支持彼得的改革措施,仍保持著保守的生活方式,就這樣兩個人也沒有什麼共同語言。1698年,彼得從歐洲回來之後,嚴厲鎮壓了禁軍謀反,受到牽連的還有一些貴族,其中就包括洛普辛家族的人。彼得懷疑皇後也參與謀反,一紙文書就把洛普辛娜送到了距離莫斯科250公里的雅羅斯拉夫爾的一座修道院。

在修道院里,洛普辛娜只嚴格地按照教規生活了兩個月,隨後又恢複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彼得沒有下令有國家出資,贍養洛普辛娜,所以她在修道院的生活也很清苦。不久,一個被派往雅羅斯拉夫爾負責征兵工作的下級軍官成為洛普辛娜的情夫。

1718年,彼得再次挫敗了推翻他的陰謀。經查証,這次皇子阿列克謝和洛普辛娜也參與其中,朝中的文官們想聯合洛普辛娜和皇子阿列克謝,推翻彼得,讓虔誠遵守東正教規的阿列克謝提前登基。皇子阿列克謝被彼得送進監獄,洛普辛娜以為這次必死無疑,在寫給彼得的信中承認參與謀反,請求彼得的寬大處理,並希望能夠被賜死,而不是被處死。出乎洛普辛娜的意料,彼得並沒有把她怎麼樣,只是下令把洛普辛娜轉移到另一個修道院,此後又被送到北方的施呂瑟爾堡(今列寧格勒州境內)嚴加看管。在阿列克謝的兒子,也就是彼得和洛普辛娜的長孫彼得三世登基後,洛普辛娜的處境始有好轉,她被接回莫斯科,住在距克里姆林宮不遠的新處女修道院,並由國庫出錢贍養。洛普辛娜逝于1731年,終年61歲。

安娜·蒙斯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一直是彼得的情人。安娜本來是一個德國商人的女兒(另說是德國葡萄酒商),是彼得的同齡人,也生于1672年。大約在1690年前後,經過好朋友列福爾特的介紹,彼得認識了住在外國城的安娜。安娜是城中最漂亮的女孩,彼得被她迷上,安娜很快就由一般意義上的女友變為情人。彼得在結婚後不到一個月就搬出去住,正是為了和安娜相見方便。

彼得和安娜的情人關系一直被兩人嚴密地掩蓋著,其他人,甚至母親納雷什金娜也不知道。彼得曾對安娜說過,如果這層關系一旦被外界所知,那麼首先安娜會有牢獄之災,彼得雖然貴為沙皇,但也無力保護安娜。盡管如此,安娜還是伴隨彼得左右,參加彼得舉辦的所有宴會,彼得還親自到蒙斯家參加安娜的生日宴會。這樣一來,盡管沒有人明言兩人關系如何,但周圍的人都知道沙皇同安娜的關系非同一般。至今還保留著當年安娜寫給彼得的情書--她一直用德語寫信,很偶然地也用荷蘭語寫過信。還有一些給彼得的書信是用俄語寫就,但明顯不是安娜的筆跡,此外也沒聽說過安娜能用俄語書寫,顯然是安娜口述,他人代筆。

彼得非常慷慨地向蒙斯一家贈送了不少禮品,包括昂貴的首飾,服裝等。其中最為昂貴的禮品是一個金項鏈,項鏈下有一個鑲嵌著多顆寶石的胸墜,胸墜里有彼得的肖像。此外根據彼得的命令,特意在外國城內靠近路德宗教堂附近的地方,用國庫的錢為安娜建了一座石頭砌成的大房子,每個月還定期從國庫中支付奉金,供養安娜和她的母親。1703年,彼得又封給安娜一塊領地,領地內共有295戶人家,這樣安娜一家完全可以衣食無憂。

就在安娜接受彼得封地的這一年四月,俄軍占領了施呂瑟爾堡,在戰役中薩克森駐俄羅斯的特使格尼克森乘坐的船意外沉沒,特使溺水身亡。特使的尸體被打撈上來後,整理遺物時發現一封安娜寫給遠在德國的情人的一封情書。彼得聞訊,不僅大為憤怒,但也沒有把安娜如何,只是下令軟禁安娜,從此安娜失寵。 1706年,在普魯士駐俄羅斯特使馮·凱澤林的斡旋下,彼得一世下令,解除了安娜的軟禁,並允許安娜自由活動。此後失寵的安娜被趕出了彼得贈送的房子,房子被充公。彼得還指責安娜搞巫術,為此逮捕了30余人。就這樣反複折騰,彼得終究沒有對安娜真正下手。出乎彼得意料的是,那位普魯士特使馮·凱澤林不遺余力地勸說沙皇釋放安娜,本意是想娶安娜為妻。此後當安娜提出要嫁給凱澤林時,被彼得嚴詞回絕。就這樣一直拖到1710年,彼得才允許安娜嫁給凱澤林。 1711年夏天,凱澤林和安娜在莫斯科近郊的外國城結婚。婚後不久,兩人即動身前往普魯士。但走到半路,距離柏林還有一半的路程時,凱澤林病故。

凱澤林病故後,安娜患上了肺病,但仍支撐著和凱澤林的弟弟打官司,爭奪凱澤林留下的遺產以及凱澤林死前運到柏林,原屬于安娜的部分財物。1714年安娜官司獲勝,這時她已和一個瑞典戰俘,卡爾·馮·米勒上尉訂婚。這一年兩人未來得及舉行婚禮,安娜就因肺病辭世,終年42歲。

1702年,正在和瑞典軍隊作戰的俄軍在舍列梅傑夫將軍的指揮下節節勝利,攻克了波羅的海沿岸的馬林堡(今拉脫維亞境內阿盧克斯內),瑞典軍隊敗退至波蘭境內。舍列梅傑夫將軍下令把占領地境內的所有居民、牲畜、糧草全部擄回俄羅斯,還命令俄軍所過之處,必須全部燒光,採取堅壁清野政策,應對瑞典軍隊的反攻。舍列梅傑夫在呈送彼得的戰況報告中寫道,僅從四處鄉村掠奪來的馬匹、奶牛等家畜就達到2萬頭,在瑞典軍隊和俄軍之間可以說寸草皆無,瑞典軍隊已經斷絕了給養。

在馬林堡,舍列梅傑夫將軍的部下抓住了400余名當地百姓,當地的神父格留克前往舍列梅傑夫處,勸說他釋放被擄的居民。格留克神父領著家人前來的時候,舍列梅傑夫忽然注意到神父身後站著的一個美貌少女,名叫瑪爾塔。舍列梅傑夫下令,把格留克神父和這400余名百姓遷移到莫斯科附近居住,而瑪爾塔被舍列梅傑夫強令留在身邊做情婦。

過了沒有多久,1703年8月,彼得一世的助手緬什科夫奉命前往這一地區,為沙皇修建未來的首都--聖彼得堡。緬什科夫在年邁的舍列梅傑夫將軍處偶然看到了瑪爾塔,就向舍列梅傑夫索要,說他正好缺少女僕。舍列梅傑夫極不情願地問瑪爾塔的意願,瑪爾塔馬上表示願意服侍緬什科夫。就這樣瑪爾塔又成了緬什科夫的女僕。為了這件事,緬什科夫和舍列梅傑夫最終徹底鬧翻了。

瑪爾塔生于1684年,誕生在一個普通的立陶宛農戶家庭。瑪爾塔剛剛出生,父母就因瘟疫去世,她成為孤兒。瑪爾塔的姑姑收養了她。12歲的時候,瑪爾塔被送到格留克神父家中作女僕,格留克神父來自薩克森的路德教會,到波羅的海地區傳教。等瑪爾塔到了17歲的時候,在格留克神父主持下,瑪爾塔嫁給了瑞典騎兵團的一名士兵約翰·克勞斯。婚後兩天,俄軍就打到了馬林堡,約翰·克勞斯隨軍出征,最終下落不明。

瑪爾塔雖出身低微,但姿色出眾,聰明過人,很有治理能力,很快就獲得了緬什科夫的信任。就在1903年這年秋天,彼得一世到聖彼得堡察看新都的修建情況,住在緬什科夫家中。晚宴上彼得一世一眼就看到了站在女僕中服侍晚宴的瑪爾塔。一見傾心之下,彼得立刻就把瑪爾塔納為己有。就這樣,瑪爾塔又成了彼得的情人。

1705年,瑪爾塔被彼得送到莫斯科的普列阿布拉仁斯基村,和彼得的姐姐納塔麗婭住在一起。納塔麗婭教瑪爾塔學習俄語,學習宮廷禮儀。1707年,瑪爾塔接受了東正教的洗禮,改名葉卡捷琳娜。周圍的人按照俄羅斯習慣,根據她的出生地,稱她為葉卡捷琳娜·斯卡夫隆斯卡婭。而瑪爾塔稱自己的姓名為葉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娃:米哈伊洛夫是彼得一世的化名,每當彼得一世出行到某地,不願透露身份,就稱自己是彼得·米哈伊洛夫。

1710年,彼得的軍隊再次打了一個勝仗,擊敗了瑞典軍隊,還抓獲了數千名瑞典戰俘。彼得一世下令把這些戰俘送到莫斯科,在歡慶勝利的慶典上把戰俘拉出來游街。這些戰俘中就有瑪爾塔的丈夫約翰·克勞斯。克勞斯在沙皇旁邊看到了瑪爾塔,不顧一切地上前相認,瑪爾塔也認出了約翰。第二天克勞斯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亞,11年後死在西伯利亞的流放地。

在俄羅斯取得了波爾塔瓦戰役的輝煌勝利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不甘心失敗,但又無力發動反攻,只好勸說土耳其蘇丹出兵攻打俄羅斯。土耳其也不願看到俄羅斯日益強大,加上失去亞速城要塞之痛,欲尋機報一箭之仇,于是在1710年底興兵伐俄。1711年夏天,兩軍在摩爾達維亞境內的普魯特河岸相遇。彼得率領的軍隊只有3.8萬人,而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國聯軍共有19萬人。在寡不敵眾的戰斗中,俄軍深陷入土耳其和克里木騎兵的包圍圈中。如果俄軍繼續反抗,結果只能是全軍覆沒;對彼得來講,比較理智的做法自然是向土耳其投降,簽訂合約,以割地相許,率軍撤回俄羅斯。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也是彼得難以接受的。由于緊張和憤怒,彼得臉上的肌肉又開始抽搐。身高近兩米的彼得,自有九五之尊,掌握臣民的生殺大權,盛怒之下又加上一張不斷抽搐的臉,那情景之可怕,自然是可想而知。可是戰爭的規律是鐵的,戰局不會因為沙皇發怒,臉上肌肉不斷抽搐就會發生改變。俄軍屢次衝鋒,做困獸猶斗,仍沒有改變被圍殲的境況。

就在彼得無計可施之際,已有七個月身孕的葉卡捷琳娜意外地衝破土軍重圍,來到軍中陪伴彼得。這還不算,葉卡捷琳娜還把軍中所有隨軍女眷和家屬組織起來,把自己和這些人的金銀首飾、珠寶和所有細軟全收在一起,連夜秘密派人前往土耳其軍中,把這些搜集起來的財寶送給土軍領兵的丞相,並加上一番說辭,勸說土軍開一個缺口,把彼得一世的軍隊放走。至于誰去完成的這項行賄任務,又是如何游說土耳其丞相的,歷史沒有記載,但最終的結果是兩軍簽訂普魯特和約,答應把亞速要塞還給土耳其人。此後彼得率軍全部逃回俄羅斯。雖然這次戰役付出了丟失亞速要塞和亞速海艦隊的損失,但畢竟全軍而歸,彼得本人也毫發無傷。留得青山在,俄羅斯終究可以卷土重來,這比起全軍覆沒,割地賠款,這個結果非常不錯,只能說彼得的運氣不是一般地好。

這段歷史很像漢高祖劉邦當年的"白登之圍"。只不過這次少送了一張美人圖而已,劉邦身旁的陳平這一次換成了葉卡捷琳娜,二者的公關手法如出一轍。

1712年,彼得和葉卡捷琳娜舉行大婚。迎娶葉卡捷琳娜,是彼得表示感謝的一個姿態。為了紀念普魯特河岸戰役和葉卡捷林娜的英雄表現,彼得下令設立聖葉卡捷琳娜勛章,並把第一枚勛章綬給妻子。彼得對葉卡捷琳娜感愛至深,他的所有國務活動都要妻子陪同,無論閱兵典禮,戰艦下水還是節日慶典,都能看到彼得和葉卡捷琳娜在一起出入相隨。葉卡捷琳娜為彼得一共生了11個子女,但是大多出生後即夭折,活到成年的只有兩個女兒--安娜和伊麗莎白。

1721年,彼得一世接受皇帝稱號,俄羅斯成為帝國,葉卡捷琳娜相應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一位母儀天下的皇後。

1724年,彼得病魔纏身。他本來就脾氣暴躁,性格變得更加多疑,宮中人人自危。彼得懷疑葉卡捷林娜與人私通,下令從此不見葉卡捷琳娜。最終在女兒伊麗莎白勸說下,彼得大帝同意和葉卡捷琳娜共進晚餐。在彼得病逝前,他終于召葉卡捷林娜進宮相見,與妻子和好。此後,葉卡捷琳娜一直守候在彼得床前。 1725年1月28日,風雲一時的彼得大帝在皇後葉卡捷琳娜的懷抱中病逝。

歷史上像彼得大帝般能夠呼風喚雨的偉大人物,結局終究仍是難免一死,正是所謂神龜雖壽,尤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他們一生的功名業績,也只能留給後人評說。彼得大帝對俄羅斯的影響,難說是絕後,但空前是肯定的。可以說,彼得大帝是俄羅斯真正意義的開國之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