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書房-現實中的異次元 俄羅斯的幻想文學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03+112009121300055,00.html
* 2009-12-13
* 新聞速報
* 【郭光宇】
俄羅斯文學一向以厚實的文明根基、廣袤的場景視野與英美歐陸文學並駕齊驅,90年代後風起雲湧的奇幻小說,天馬行空、波瀾壯闊的創作,更令歐美大為驚艷。
自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作家面對空前的創作自由,只能說是憂喜參半:環境的遽變看似充滿無限可能,實際上卻令人無所適從,文化界又必須迅速適應前所未聞的商業操作,生產大量的通俗文學,填補重力頓失的精神真空。俄羅斯根基深厚的幻想文學,便在這樣的時勢之下脫穎而出,成為當代俄語文壇的顯學。
蘇聯解體前 無神論反烏托邦
其實斯拉夫自古便擁有極其豐富的口傳文學,即便經過了基督教的洗禮和歐化的努力,在果戈里的小說裡,依然看得到傳說故事蠢蠢欲動的生命力。進入20世紀之後,烏托邦的共產思想本身就極具科幻色彩。不過這時期的兩本科幻經典卻出自於對革命的失望:薩米爾欽的反烏托邦名著《我們》(網路與書),以幻麗的文風揭露理性至上的騙局;布爾加可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究竟)則極盡諷刺能事,請出撒旦來訪問無神論的蘇維埃。
60年代的登月熱再次將蘇聯科幻推向巔峰,斯特魯加茨基兄弟(Arkady & Boris Strugatsky)便是其中的翹楚。1971的《路邊野餐》敘述外星人造訪地球,留下了所謂的「拜訪區」,好事者立刻聚集過來,都想進去一探那些違背物理定律的現象。該書後來被塔科夫斯基改拍成《潛行者》,令歐美大為驚艷。車諾比86年發生核爆事件,不但讓該書成為先知的預言,也臨門一腳加速共產集團的瓦解。
盧基揚年科 混搭風揚名國際
俄羅斯90年代後風起雲湧的幻想小說,最顯著的特徵便是硬科幻式微,奇幻風取而代之。像現年70歲的尼基丁(Yuri Nikitin)之所以爆紅,就是因為在奇幻小說中攙入了大量的斯拉夫歷史元素。不過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大家,首推《夜巡者》系列(圓神)的作者盧基揚年科。
就在吸血鬼、巫師、變形人被英美流行文化操弄得疲態百出之際,盧基揚年科筆下的這些「超凡人」,卻個個元氣淋漓,彷彿瑣羅亞斯德的二元論、遊牧民族的天馬行空、五光十色的電影特效,一股腦都鑽進莫斯科的地鐵站裡捉對廝殺。這股結合了奇幻、科幻和玄幻的混搭風,水到渠成,一度困頓的盧基揚年科也成了當仁不讓的得獎機。
除了【夜巡者四部曲】之外,現年不過41歲的盧基揚年科早已著作等身,作品又多以系列面貌問世,頗為壯觀,而且彈無虛發,本本都可以找到時局的影子。比如90年代前半期所完成的三部曲【來自行星地球的王者】(Lord s planety Zemlya),年輕軍官所效忠的國家不復存在,於是接受徵召前往異星作戰,並追尋一顆不存在於星際座標中的行星──地球,卻意外發現了一個以「美」作為終極價值的文明。在世紀末的「迷宮系列」中,只要透過幾秒鐘的影片就可以置身虛擬世界,IBM和微軟甚至在網路上建立起一座「深城」,然而卻只有少數人能從中逃脫,不致死於脫水;《基因組》系列所描繪的未來世界,包括妓女在內的職業人才都必須從基因中設定,自由意志岌岌可危;2005年開篇的《草稿》(Chernovik)系列,一口氣出現了幾十個與地球平行的宇宙,彼此透過瞭望塔相互溝通,然而目的地宇宙既不能選擇也無法預知…。盧基揚年科的科幻小說,似乎有志成為當前的倫理學。
佩魯莫夫 自創神話宇由
1963年次的微生物學家佩魯莫夫(Nick Perumov),從十幾歲就開始創作短篇。他20歲出頭就動筆續寫托爾金的《魔戒》,把時空設定在魔戒聖戰300年後。1993年以《黑暗魔戒》為名出版,迅速擄獲一群粉絲,甚至引發新舊兩派戒迷嗆聲叫陣。
此後,他開天闢地經營自己的神話宇宙「律界」(Uporyadochennoe),如今律界已洋洋灑灑膨脹到了近20本。2002和 2004年他也出版了兩本科幻作品《袖邊頭骨》和《天上頭骨》:在遙遠的未來,信奉納粹國家主義的「無上帝國」一統銀河系,唯一堅持使用俄語的「新克里米亞」在追求獨立過程中,除了反抗帝國的統治之外,還必須應付神祕異種生物的騷擾。
佩魯莫夫的小說在俄國極其暢銷,連同譯本至少賣了400萬本。在保加利亞舉辦的2004年歐洲奇幻年會EuroCon上,他也被推舉為年度最佳作者。佩魯莫夫目前定居美國,研究創作兩得意。他聲稱寫作只是副業,不過創作的速度和成就,看來要令專業作家氣結。
烏克蘭雙人組 視奇幻為未來主流
幻想文學作家似乎特別合群,除了斯特魯加茨基兄弟手足情深之外,盧基揚年科也曾與音樂家布爾金(Yuli Burkin)和佩魯莫夫合作寫過書。烏克蘭近來也出現了幾對幻想文學雙人組,甚至還彼此支援,蔚為奇觀。
賈琛柯夫妻檔(Marina & Sergey Dyachenko)這對前女演員與前心理醫生的組合,1994年以《守門人》(Privratnik)出道,此後的創作又快又好,而且幾乎本本得獎,令人瞠結,並於2005年奪下EuroCon的年度最佳作家。他們的奇幻世界融合了不少斯拉夫神話,在宛如中古世紀的異界中,創造出不少人獸合體。賈琛柯認為幻想文學是「心靈的假期」,甚至大膽預期它會是未來文學的唯一主流。此外,他們也與另外一對雙人組──由葛洛莫夫(Dmitry Gromov)和拉吉簡斯基(Oleg Ladyzhensky)合組的歐杰(H.L.Oldie)進行「四手聯寫」。
左里奇(Alexander Zorich)是兩位36歲的寫手波茨曼(Yana Botsman)和戈爾杰夫斯基(Dmitry Gordevsky)共同使用的筆名,是最被看好年輕寫手之一。兩人從大學時代便開始共同創作,從未出版的處女作居然是150頁的奇幻史詩!左里奇的第一本著作《毀滅徵兆》於1997年問世,到目前為止已累積了18本作品,唯一尚未嘗試的幻想類型只剩下恐怖小說。左里奇也為電玩撰寫腳本,作品包括知名的二戰遊戲《決勝前線》。
這樣波瀾壯闊的創作成就,台灣讀者卻只窺到了盧基揚年科四部曲,出版界似乎可以更進取一點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