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已屬廢坑

= . = 此處已屬廢坑 = . =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剪報] 獨立書店的明天

獨立書店的明天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112009121300239,00.html


    * 2009-12-13
    * 中國時報
    * 【王乾任】


十年前的十二月,年僅廿一歲的余國信,決定到嘉義開始了他的洪雅書房。書坊位於嘉義市內一條不起眼的馬路,單線道,平常日子裡,人車稀少,非常安靜的住宅社區。

十年過去了,網路泡沫化、SARS、金融海嘯,都沒有擊垮洪雅。也許,是因為洪雅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荊棘之道,選擇在一個人口只有二十萬而且還不斷外流的小城市裡,開始一家獨立書店。

它只按照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道路,雖然,得靠在地讀書會的成員們認捐房租,邀請大學教授入股共同經營,靠忠實老客戶大量採購,但洪雅始終不認輸,沒被打敗過,堅持留在場上,使出渾身解數想辦法讓自己活下。別忘了,這是一家以社運、人文訴求為經營核心的獨立書店,它追求的必定不是門庭若市的財源滾滾,更不可能有機會享受成功與安逸,而是業主經營理念的貫徹與傳播。在這過程中,必須承受各種不確定性的焦慮,卻還甘之如飴。

大抵經營獨立書店的人,多有一股不服輸的傲氣,支撐其所相信的價值。向市場靠攏是一定不願意的,只想著怎麼樣貼近土地、人心,讓自己參與到所關懷的事物上,透過公共參與向社會發生,傳達自己存在於此的事實,吸引和自己擁有相同信念的人聚攏。或許有人感到疑惑,在連鎖書店林立、網路書店深入消費者家中臥房,便利性前所未有,折扣戰如火如荼的今天(還有電子書炒得震天響),獨立書店進貨成本/銷售折扣都比不過大書店集團,書籍品項不如大書店多,店面位置、裝潢乃至購物空間全都不如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時,獨立書店真的還活得下去嗎?

熟悉出版業的朋友都知道誠品與金石堂的客層屬性不同,若同是連鎖書店都有客層差異,那獨立書店的客層差異性,豈不是更大嗎?

其實,獨立書店有獨立書店自己的路要走,獨立書店的書種陳列、店面裝潢、書籍折扣打比不過大型連鎖書店時,不妨以專業導讀、深度主題推薦彌補,亦或者挑選連鎖書店沒有的商品(例如香港書、個人出版、政府出版品)。若光是賣書無法維生,就辦活動,無論是簽書會、座談會、讀書會、名人作家演講,還是音樂會、電影欣賞,皆無不可。業主甚至可以接案(例如參與在地文史工作,編書、寫書),賺取收入補足營運所需的費用。做什麼都好,重點在於,有志於獨立書店者是要找方法堅持下去。

獨立書店是在地經濟,是街角書店,縱然再多人慕名而從遠方來,真正支撐獨立書店營運的,還是在地的力量。因此,獨立書店的營運,必然得深耕在地,成為在地社群的一份子,甚至成為意見領袖公共型知識分子。好比說洪雅,參與諸羅地方文化工作,關心地方公共事務,和在地的大專院校(教授、社團)合作,和附近鄰里街坊交朋友。

獨立書店能給讀友的,絕非便利、折扣這些工具理性的價值,而是對書、對人、對世界有更深的體悟的質感,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手感,只有親自體會過的人才能明瞭。簡單說,獨立書店販售的不是書籍,而是作為一種生存態度的價值觀,這套價值信念若能贏得讀者的信賴、接納,書店就能取得堅持下去所需的厚實根基。當世人能因為遇見你而激發改變,才是獨立書店真正的成功!(作者為文化工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所有回應必經本人檢閱後發佈 *